如果问近期比较火的一本书,《刻意练习》一定会被不少人提起。这本书作者安德斯•艾利克森博士,是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康拉迪杰出学者。他专注于研究体育、音乐、国际象棋、医学、军事等不同领域中的杰出人物如何获得杰出表现,以及“刻意练习”法则在其中的作用。
布蚁对本书也是喜爱有加,因为安德斯•艾利克森博士在书中确实提供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具体的内容很多人已经拆解过了,这里就不再重复,布蚁想跟大家谈谈没有特别明确讲述却很重要的三点。
【1】为什么要刻意练习
在开始之前,想先给大家介绍一个很好用的工具——黄金圈法则。该法则是由《从为什么开始》书作者西蒙·斯涅克通过研究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各领域领军人物提出。黄金圈法则把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what层面,即事情的现象、成果;第二个层面是how层面,是为了实现我们想做的事情的操作方法和措施;第三个层面是why层面,即我们做事的目的和理念,或者说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西蒙·斯涅克认为,why层面才是最重要的。
读过《刻意练习》的朋友应该可以看出,书中大量的案例都在证明,天赋并不重要,只要通过刻意练习(how层面),普通人也可以成为某一领域专家(what层面)。估计很多人看过本书后,都会变得兴奋,原来天才不是天生的!自己通过刻意练习也可以成为天才或者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天才。
等等……聪明的你或许已经发现了,从“黄金圈法则 ”来看,缺少了“why层面 ”的东西****,即为什么要刻意练习。这并未作者遗漏,看本书的副标题——从如何从新手到大师,作者已经给出一个前提,刻意练习是为了从如何从新手到大师。那么问题来了,你真的想成为某方面的专家吗?我想您的答案未必是肯定的吧。拿书中提到的象棋大师的例子,如果你玩象棋只是为了休闲娱乐,就没有必要去花大量时间刻意练习或者逼着孩子去练习。这里还涉及到了我们要谈的第二个方面——时间成本。
【2】你时间耗的起吗?
在时间的拥有上,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一天24个小时,谁也不会多一秒或者少一秒,怎样利用时间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在上一部分已经提到,如果从来就没想过在某些方面成为专家或者大师,则没有必要去刻意练习,因为还有更重要的事情等着你去做。
不过布蚁这里想谈的是另一个方面。在《刻意练习》 这本书的一个章节,作者提出,练习时间比智商重要,所以一些朋友在谈起《刻意练习》 这本的收获时,会提到,天赋不重要,只要刻意练习,任何人都能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我不知道他们自己心里是否真的是这么想的,但有一点《刻意练习》 这本书没有提到,那就是时间成本。拿体育竞技项目来说,同一个教练使用同样的方法指导一批人,有人进步飞速,有人可能慢如蜗牛。或者这些慢如蜗牛的人通过刻意练习,勤奋努力也能成为该项目的高手,那么什么时间呢?无从知晓,或许等他成为高手的时候,已经到了要退役的年龄,而这个时间段内,很多机会或许已经错过了。
【3】这是第一手知识吗?
在《刻意练习》第4章“1万小时法则的错与对 ”小节中,作者提到,刻意练习的研究成果是他和其他两位合作者提出,却被曲解后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被曲解后的法则叫做“1万小时法则 ”。作者举例说明了“1万小时法则 ”是站不住脚的。于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发生了,之前某些鼓吹“1万小时法则 ”专家在本书出版后,开始倒戈,拥护“刻意练习”了。
这告诉我们去了解第一手知识的重要性。第一手知识即知识的源头,指知识生产的地方,一般来说是有人创造的,如爱因斯塔发表相对论和E=MC2的论文,或者其他的学者们,他们通过长时间的专研,提出的新的理论。
有这么一个笑话:
在一次战役的前线,将军去视察士兵们的备战情况,就看到一个士兵,处在紧张的情绪中,就给他一片口香糖。
“好些没有,士兵?”
“好多了,将军。这是无味口香糖吗,一点味道都没有。”
“不是无味,而是我已经嚼过了。”
在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品尝着别人已经嚼过的口香糖信息,你看的书、微博、空间、朋友圈和社群分享的内容等等,都是被嚼过的口香糖,是二三四手的知识信息,甚至是五手、六手的。而随着知识的传播,会被不同程度的加工和演绎,最后可能早已不是第一手知识的原意。
所以,我们在碰到一个新理念的时候,不妨问问自己,这是真的吗?该理念原始出处是哪?
总结一下
本文的目的不是为了驳斥“刻意练习 ”的方法,而是为了提醒一下:
(1)做一件事情一定要明白自己的目的,即为什么要做;自己投入的时间是否值得吗?
(2)在碰到一个新理念的时候,不妨问问自己,这是真的吗?该理念原始出处是哪?
END
分享知识,探索方法,我是布蚁,希望今天的文章对您有用。您若喜欢,请关注我并推荐给您的朋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