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的城市,匆匆的人行,当黄昏洒下最后的 一点余辉,停下脚步努力追逐着那时光留下的身影,或刺眼夺目,或昏黄苍茫,惊呼间,渐行渐无的身影,努力将此幻化的一幕摄入内心,此时,什么才是你心中的缘?
是人,亦是物!
于我,是三毛,是三毛的文字。
遇见最美的三毛,遇见三毛最美的文字。
一本泛黄的《三毛作品选》,让我与三毛结缘,三毛是她的笔名,她的真名是陈懋平,因为学不会写“懋”字,就自己改名为陈平。她之所以取这个笔名,是因为认为自己的生活与三毛的流浪生活相似,又以此显示自己的平凡和微不足道——“只值三毛钱”。
这本书中收集了她的二十多篇散文和中短篇小说。最使我惊讶的是《惑》,少年时的“我”感到失落的狂乱,被消失的痛苦,她如同珍妮:“我从哪里来,没有人知道,我去的地方,人人都要去......” 最使我心痛不已的是《娃娃新娘》,撒哈拉沙漠的小姑娘姑卡,仅仅十岁就要做别人的新娘,以及当地古朴与复杂的结婚仪式(众人与新娘的撕扯,拼打),表现出小小新娘的痛苦与无奈。正如三毛所说:“既然要拼命打,不如不结婚”。 最让我喜爱的是《结婚记》,新娘走路去结婚,新郎结婚当天还上班,结婚礼物是“骆驼头骨”,尽管如此简洁,没有婚纱礼服的婚礼,却依然感到是自豪和幸福的。
01.叛逆,乖戾的三毛
《雨季不再来》中写到“当三毛还是二毛的时候,她是一个逆子,她从小不在孝顺的原则下做父母请求她去做的事情。”
年幼时的她,在许多人的眼中觉得她有点神经质,不合群,她不喜欢玩女孩子玩的游戏,却更愿意逃课去墓地看课外书,这可能与她的家庭教育有关,姐姐从小比她处处优秀,高高居于她之上,自感不如的她,更多的是自卑与叛逆。
12岁刚上初中的,数学老师怀疑她作弊,对她百般苛刻刁难,甚至拿毛笔在她眼睛周围画了黑黑的圆圈,让她绕着教室跑,绕着操场跑,在全校学生面前丧失一个小孩子纯真的尊严,于是她辍学在家,患上了自闭症。刚刚休学时,父母把她转进美国学校,学习插花,钢琴,但没有一个能将三毛疗愈。直到台湾年轻画家顾福生的出现,才使小小年纪的三毛折服,爱上画画,逐渐走出阴霾。
后来顾福生老师把三毛的文章推荐给现代文学的白先勇先生,并且发表,至此,三毛树立自信,走上了创作之路,三毛曾说过,如果没有顾福生老师,她此生可能不会如此壮壮烈烈的活。
02.执着,洒脱的三毛
《撒哈拉的故事中》三毛写到:“飞蛾扑火时,一定是极快乐幸福的”。
在酷热难耐,物资匮乏,资源短缺的贫民区,为了自己的热爱,与追求,毅然决然留了下来,住在偏僻的墓园区,面对着风沙的大肆侵袭,她与荷西竟能活得有滋有味,妙趣横生。
三毛在幼年的一次作文课上,就写过关于“理想”的话题,“我的理想是当一名捡破烂的,因为这种职业,不但可以呼吸新鲜的空气,同时又可以大街小巷的游走玩耍,一面工作一面游戏,自由快乐得如同天上的飞鸟。更重要的是,人们常常不知不觉的将许多还可以利用的好东西当作垃圾丢掉,拾破烂的人最愉快的时刻就是将这些蒙尘的好东西再度发掘出来,这……”那次,老师认为这简直就是荒唐,对三毛一顿吼叫。
三毛的骨子里便透着一份执着,坚强。离开学校多年以后,在贫瘠的异乡土地上,她将生活过成了别人眼中的天堂,冥冥之中,撒哈拉毫无保留的成了她前世的乡愁。
逼仄不大的家,简陋破旧,伸手摸摸带裂缝的墙,白天是烫的,晚上是冰冷的,几乎不会有电,没桌子,没柜子,写字用木板放膝盖上写。
如此艰苦的环境之下,他们没有与现实妥协,三毛将工厂扔掉的装棺材的大箱子拉回家,荷西将它们做成了桌子书架,垃圾场捡来的旧物,她会当珍宝带回,改造,重新利用,将一个没有血色的空框架,打造的有血有肉,美轮美奂,甚至成了记者追随的理由。
撒哈拉无疑是三毛心驰神往,来了便不会离开的圣地,这里也是她最幸福,快乐的地方,这里有梦,有爱。
徜徉在这片广袤无边的沙漠,激发了她写作的灵感。这里更多的是滋养他们爱的沃土。
与荷西一道生活的几年,三毛的文字是洒脱,喜悦,快乐的,读着便令人向往那样的美好,然而荷西的不幸,却造就了她的另一种洒脱,踏遍万水千山。
"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就形成了撒哈拉。"
三毛与荷西的爱情,超越了世俗,没有物质上的富足,而精神的充裕却成了无与伦比的绝美爱情。
送一匹白马,如一朵行走自由倔犟的小花,选择远方,纵使天各一方,依然万水千山走遍。
齐悦梦想大型社群 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