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
影院灯光一亮,所有人都泪流满面。
影片真实反映了近三十年中国的许多阵痛,以及在这阵痛中众多小人物的痛苦、绝望、忍耐和坚韧。
许多事情就像发生在昨天——单位分房、工人下岗……
从黑格尔的学说来看,艺术形象的决定因素取决于外部的时代背景(社会状况),然后是无定性的普泛背景具体化为有定性的特殊环境,成为引发冲突的关键。
在昨天,八九十年代的武汉城,商品经济正开始萌芽,从乡下到城里,思想ZZ禁锢腐化;工人下岗,辗转无法自顾;但家始终是一个人一生的寄托,情感需求与经济需求在拔河,终于还是情感胜利了。
这,是属于李宝莉的昨天。
在今天,经济发展迅速,小部分人先富起来了,大部分人始终无法富起来,从城里回乡下……还没结婚就先预料到离婚,婚后财产分割,婚前财产公证。
中国人渐渐习惯在身边拥有的关系是经济共同体,而不是情感共同体。金钱利益的洪流冲击得人无法分清是非黑白。
这,是属于我们的今天。
理想的人物性格应该有三个特征:丰富性、明确性、坚定性。
这些特征,李宝莉都具备。
她强势,像一把锥子,随时都能刺伤你的心,让你无法招架,始终不饶人;
她尖刻,如一柄利刃,随时都准备伤人三分,让搬家的人都同情她的丈夫;
她善良,帮助身边的弱势群体,即便自己缺钱也拿出一千块给家里出事的刘嫂;
她真诚,与建建的露水夫妻始终当真;
她懂得忍耐,面对丈夫的出轨、孩子的仇恨、生活的艰难,万箭穿心万念俱灰,始终咬牙生活下去;
她如此坚韧,如一根铮亮的弦,你明明以为它要断了,可它永远能弹奏出让你惊叹的乐曲……
从一开始的搬家,她连丈夫散支烟和汽水给搬家的人都要泼辣叫骂,处处不饶人。
到后来她发现丈夫出轨,跟踪证实后深受打击,想冲进去抓奸但又想起了自己的孩子,改成向警察举报,再到后来,丈夫死了,她一个人支撑起整个家庭,十年辛劳甘苦自知,却换来儿子要和她断绝关系,并要将她赶出家门……
多真实,她像你,像我,像他,像每一个人。
可恨,可怜,可爱,可叹。
她的一生,没有偶然,当天种下了因,才有日后的果。这个人物个性中有许多缺陷,可为什么大家最后还是为她落泪为她嗟叹,因为——她足够真实。
人在苦难中才更像一个人。——孟德斯鸠
这算一部小制作电影,朴实无华,真切痛楚。
许多人喜欢大制作、大场面、大明星、大手笔,什么都弄得热热闹闹,也许只不过是因为内心孤独,试图靠这些表面的喧哗来掩饰和驱除内心的忧郁。
实际上,一切情感的激发,心灵对每种生活内容的体验,能通过一种只是幻相的外在对象来引起这一切内在的激动,这就是艺术所特有的巨大威力。
所以所有人到最后都哭了。
万箭穿心。习惯就好。
面对男人出轨,影片中对此给出了两条出路:
1. 想开点,男人不就那么回事,想开了,看紧房子、存款,让他滚。(如果离开是必然的,那不如留一点余白,即使不回头,日后想起来也不至于那么逼仄,或者留下证据一拍两散。)
2. 想不开,那就想办法把他拴在身边。
心有所念,既想留住人又忘不掉出轨这根刺,还期望能始终如初,只会万箭穿心。
可是李宝莉想不通:当初最追求我的人那么多,他跪在我老娘面前承诺过要好好照顾我一辈子的。怎么能说变就变呢。
于是她设计让警察抓奸,顺利让想让离婚的丈夫不敢离婚,而且丢了工作。
——种下了让丈夫后来觉得她“阴险”并跳江自杀的因。
她始终不放手,让我想起了——
假如你恨一个男人,那么你的核武器不是离婚,而是永不离婚。可是,爱的反面并不是恨,而是冷漠。她有多少恨,就有多少爱,就是没有冷漠,说明她始终爱着。
她爱这个家,却爱得无法,想留住丈夫,丈夫出轨;想经营好这个家,丈夫跳江自杀;辛劳为孩子,孩子视她如仇人……
这个家,终究是让她万箭穿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