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胡迁的最后一条微博发于10月9日16点42分,转发的是自己在「ONE·一个」 上发表的文章《祖父》中的摘录:
“我从来没有这么伤心过,也从来不知道自己可以如此伤心。”
3天之后,这位青年作家、导演用自杀的方式,离开了这个世界。
微博下有人留言:“今天关注了一个再也不会更新的人”,“刚认识你,就是你离去的日子”。
我没有关注胡迁,也不认识他。胡迁之于我,不过是一个陌生人。混迹网络多年,人也变得越来越麻木: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改变的只是排列组合。看到网传的关于他自杀的原因时,心还是被狠狠地抽了一下。
他留下的微博里,有两条特别扎心:
“有一次在三里屯遇到个火山女主播搭讪,她说帅哥你是做什么的,我说纯文学,她说什么文学,我说文学,她说网络文学?我说不是。她说那你一个月得赚十万吧,我说没有,她说五万总有吧,我说不可能,她说两万呢?我说看收成。她说这会儿他们给我刷了几个火山,一个三千快。我说你厉害。”
“这一年,出了两本书,拍了一部艺术片,新写了一本,总共拿了两万的版权稿费,电影一分钱没有,女朋友也跑了。今天蚂蚁微贷都还不上,还不上就借不出。接下来拍下一个电影,弄下本书,看起来忙得跟晒咸鱼似的,但只要不跟朋友吃饭就得在家煮速冻水饺。关键是周围人还都觉得你运气特好,CTMD。”
看了这些文字,我不知道别人是怎么想的。质疑?嘲讽?同情?不管是哪种,都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
虽然我也不相信世上有感同身受这回事,但隔着胡迁的文字,我的脑子只被一个词填满:逼仄。
二
你知道什么叫逼仄吗?
影视剧里常有这样的镜头:英雄不幸身陷囹圄,被百般蹂躏。苦苦煎熬后,终有一天获得了逃脱的机会。他顾不上伤口的疼痛,赶紧逃离。不料,出逃很快就被敌人发觉了,全城搜捕立马铺开。前有强敌,后有追兵,可怜的英雄好不容易转入一条狭窄的胡同,跑着跑着,却发现是一条死胡同。一回头,敌人正超这个方向赶来……
想象一下这个时候英雄的心情,这就是我所理解的逼仄。生活不是影视剧,但是,这样的“逼仄”却无时不在:
A同学来自于农村,自小被灌输的理念是一定要努力学习,考上好大学才能有出息。因为在家里人看来:好大学意味着好工作,好工作意味着有能力让自己活得更好,活得更好才有机会结识更优秀的人,才有可能组建更理想的家庭,才能让后代不输在起跑线上……如此循环。
当这个简单的逻辑变成一种信念植入脑中后,A同学终于不负众望,考入理想的大学。但是,原本预设好的“生活路线”却在毕业后被现实撞了个粉粹:因应聘者众多,竞争太过激烈,他没有进入向往已久的某大公司,而是不得已去了另外一家小企业,给出的薪水也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也就是说,他没有找到一份好工作。
就像潘多拉的盒子被打开,随之而来的是,在生活压力大的一线城市,靠着薪水,他过不了自己想要的生活。买不起房,不敢恋爱,不敢结婚。房租、水电、交通、交际……每月,都要为这些费用精打细算。过年回老家,面对亲戚朋友“多少钱一个月”“什么时候结婚”的询问,一种逼仄感迎面扑来……
B同学念大学的时候就考了两个本科学位,一是法律,一是经济,还是两个不同学校的。工作后的他,继续保持学霸作风:每个周末不是在学习,就是在去学习的路上。
会计证、人力资源师证、证券从业资格证、心理咨询师证、公开课、口才与演讲、创业交流会……证书考了一个又一个,各种技能提升的培训机构中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同学聚会中,C见面就问:“你在公司至少是个总监吧?”D补充:“计划什么时候买房呢?”E再来一句:“苟富贵,勿相忘”……B同学讪讪的笑着,不知道如何作答。就在昨晚,他还被小自己3岁的90后经理狠狠批了一顿。因为一个小小的疏忽,这个月的绩效奖金没了。而中午,房东提醒他:该交房租了。
整个聚会的内容基本就是房子、车子和八卦,B同学觉得这2个小时简直太漫长了,强大的逼仄感裹胁着他,让人无所适从。
这样的场景,是不是很熟悉?
没人喜欢这种逼仄感,但又无法逃离。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安慰自己:没关系,大家不都这样活着么?去他妈的功名利禄,平平淡淡才是真。第二天,太阳照常升起,我们又鼓起勇气,像个战士一样,冲向生活的前线。
而才华横溢的胡迁,却选择了自杀。在生活的战场上,他也曾冲锋陷阵。那会儿,估计他也相信:人生最怕碌碌无为,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
马德在《命运》里说过:人在没有波澜的生活里,是看不见命运的。只有在人生的最顶点与最低处,强烈的命运感才会袭来。
当经济问题、感情问题夹杂着其他琐事迎面袭来时,胡迁看到了自己的“碌碌无为”,却再也无法说服自己“平凡可贵”。于是,他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其实,没有人的生活是容易的。在与生活的搏击中,套用奥地利作家里尔克的一句话:没有什么胜利可言,挺住就意味着一切。
从胡迁身上,我突然发现,以前我所相信的“最怕你一生碌碌无为,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是多么的经不起推敲。
人生中有许多时刻,明明发现自己“碌碌无为”,还是需要咬牙坚持下来,安慰自己“平凡可贵”。最怕的从来不是你感觉自己碌碌无为时,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而是明明发现自己碌碌无为,却又无法安慰自己平凡可贵。
那么,接下来的你就无路可走了。
三
胡迁的小说集《大裂》囊括了15篇故事,近百个人物,描述的是人世间“粗暴的碰撞”。提及写作的原因,胡迁说是因为“当不了导演,无聊”所致。我没有看过这部作品,但对人世间“粗暴的碰撞”一点儿也不陌生。
会超说,当心存理想主义的文艺青年,与这个残酷世界相撞,最先崩溃的,一定是文艺青年的内心。而面对一个内心已经崩溃的文艺青年,这个世界甚至都不屑一顾,因为它从来都是这样残酷,从来都是以这样的方式对待那些心存理想的年轻人。
深以为然。
如果你拥有难以成为商业品类的手艺,或者拒绝让手艺接受市场的评判,再无其它糊口技能的话,你就不得不勉力维持生计,就不得不接受周围人误认为“混得不错”的冷嘲热讽。这就是现实。
如果你想反击,最先要改变的,是自己的认知:饿着肚子,哪有力气去追寻理想?
所以,别再为难自己了,带着理想上路,最先要考虑的恰恰是赚钱买面包,这一点也不可耻。极端情况下,如果非要用理想来换面包,只要你记得初心,那也是对理想的另一种珍视。
毕竟,活着才有希望。活着,意味着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