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书稿,重新装修了以前的很多文章。时隔两年,当下的世界也像自己写的东西,如果细看,到处都想修补。今天先拿出一篇分享。)
卡尔萨根,达里奥,马基雅维利,布莱伯利 ,托夫勒和布考斯基六位老师在一起,讨论人类的认知,和世界移动的方向。
1
达里奥老师先开口:作为桌子上钱最多的,又是新晋网红,还是由我来提出今天的论题吧。
我相信历史总循环,经济现象也有因果。现在让我们回到1937年。
1937年,是1929大萧条后第八年。
1937年,全球经济远看在复苏,近看根本没有接力棒。经济危机核辐射感染的实体经济细胞,其实连病床都没爬出来。
1937年,一个意料之外的小冰期开始了。八年集中供暖没了,温暖的宽松结束,周期再逆,带着整个世界又回到了加护病床。
下面再快进到2008年。
2008年,又是一个十年暖冬的开始。
出乎意料之长的温暖气候,让资本世界里动物们的抗冻能力在不知觉中慢慢消退。温水煮青蛙般的市场环境,一路向上的数字,一路升值的抵押物,和越来越便宜的钱,让动物们几代磨练出的应变能力和抵抗力,还有花式取暖能力,比如钻木取火,都在不知不觉中暖化了。动物们用一种姿势躺好,闭着眼睛享受暖暖即可。
然后降温了,持续降温了。
2018暖冬后,又迎来了一个小冰期。完全没有抗冻能力的动物们,没有调节自身温度的本领,不会钻木取火,更没有忍受寒冬的意志力。
动物们这才发现,生产力才是太阳。在太阳没有正常出没的年代,"暖暖"原来是"人造"的。
是谁在这十年中持续不断地集中供暖?
是全球央行。
供暖单位为什么不供暖了?
因为供暖单位不是解决问题的人,而是预防问题发生的人。行动纲领是前瞻,为给将来留足空间,留够后路。它们才是这个世界上最会过冬的动物。
如果到了现在,您在收看美联储或者欧央行决议讲话的时候,依然没有看美剧或者韩剧一样的感觉,那您实在是对这个世界太严肃了。蝙蝠侠里Joker的那句“Why so serious?”,就是对您说的。
供暖单位领导们说的每句话,比如紧盯实体经济数据表现,比如心系大众而非华尔街云云,都是优秀表演艺术家的行为艺术。
回到1971年,尼克松老师解除美元同黄金挂钩,开启现代货币政策时,唱了一句“我现在也是凯恩斯了(I am now a Keynesian in economics)”。这句话其实是个下联,还有一句上联,就是弗里德曼老师几年前的那句“我们现在都是凯恩斯(we are all Keynesians now)”。没错,那个年代就是这么直接,要刺激疲软经济,就“凯恩斯”,该政治压力就压,该刺激财政就刺激,该公共支出就花,该减税就减。直到没效果为止。
这个循环上个十年又来了一遍,2008年之后,凯恩斯老师归来,全球货币财政大刺激,“非常规”招数一个接一个。到了今天,央行救市(Fed Put)这件事,太正常太可预期了,“非常规”变“常规”,“刺激”也变成抓痒了。
一切都是因为我们的太阳——实体经济,旧力已尽,新力未生。再大剂量的刺激,都会慢慢变成“推绳子(Pushing the string)”,白费力气。
所以今天什么才有效呢?
行为艺术——能按摩您认知的行为艺术。
供暖单位领导的讲话中,真正的“决定”越来越少,描述“预期”的形容词和语气助词越来越多。这种行为艺术表演本身,变成了新闻——“头条:鲍威尔语气鸽了!”,“突发:德拉吉讲话中多了‘观望’两个字!”。您如果能跳出来,找到第三视角,观影体验其实很精彩。
金融世界以小见大,我想讨论的到底是什么?
人类的认知。
人类的认知,就像那个逗猫视频:窗玻璃取下,咪跑来,用爪探探,空的,一跃而过。二三次后,咪不再探了,直接跃过。这时将玻璃重新安上,一个傻咪撞窗的视频就做好了。人也如猫。
在赌场里更明显:一颗小银球,一个大转盘,前八轮全停在黑格,您会怎么想?下回轮也该轮到红格了?赌场也知道您会这么想,于是每个赌桌前列出最近几轮结果,帮助您自己骗自己。结果呢?黑红概率依然各一半。
我们的认知有“昨天依赖症”,喜欢相信今天跟昨天一样,明天跟今天一样。它会反复,进一步退两步;它爱温水煮,看未来风险时,喜欢把眼睛放在后脑勺;它还有欺骗性,会看到根本不存在的东西,拒绝接受让自己不愉快的证据。
更糟的是,它易被煽动,易极端。
那个橄榄形状(少极端,多折中)的,稳定的社会大蜂巢,开始慢慢变成一个大哑铃。满满bug的认知,开始带着人类沿着两个极端(极左,极右),越走越远。
在座的几位文化大咖,你们怎么看?
2
卡尔萨根老师表示同意:
我二十多年前写的《魔鬼出没的世界(The Demon Haunted World)》,跟当下的世界真是绝配。在这个到处是神仙的时代,你们需要我。
萨根老师翻开自己的书,读了两段:
“我对我儿孙辈的美国有个预判: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依赖信息和服务业、关键制造业滑落他国、尖端科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代表大众利益的人不知所云、大众自己批判思维退化,辨别真伪不再重要,感觉良好即为真...…的时候,她便在不知不觉中退回迷信和黑暗。……人人庆祝无知(celebration of ignorance)。”
认知的bug会让我们重蹈覆辙,一次又一次飞蛾扑火。翻翻历史,随处可见。这个时代的人们,情绪按键人手一个,没有批判思维和判断能力,随时可能一触即发。只要那个“合适的人”或者"合适的情绪"出现,不管他是正常人还是疯子,我们遂集体失智,无问对错——不管是在市场上、议会里、街头巷尾、还是广场上。
达里奥老师问:您的意思是,人类认知的归宿,就是判断力丧失?智力退化?
雷•布莱伯利老师接过来说,很有可能。要想将这种可能性视觉化,请读我的《华氏451度》(Farenheit 451)。
我在书中写的"正常人",全部的精神生活就是家里那面立体电视墙。屏幕中荧光闪闪的"人",才是家人和亲人。电视墙一旦关闭,这些“正常人”便会抑郁,想自杀——却拒绝思考为何抑郁,如何改变。
书中的消防员不灭火,只焚书,华氏451度便是纸张的燃点。因为书能令人思考,思考令人不愉快,逃避思考,才能得到平和与安宁。而那些还在思考的人——作家、历史学家、科学家和哲学家,都只能像野人一样逃进森林里游荡。
现在放下我的书,看看您的生活:
社交媒体,今日头条,所有交流由手机完成。“专家”遍地,哲学不再被尊重,知识不再分等级,只有时尚的翻新。结果呢?您的认知当然如尼采老师所说:"知道的越多,懂得越少(knowing more and more about less and less)"。
当哲学和书都不再被需要时,我们发问、生疑、和思考的能力退化干净,照亮黑暗的那盏灯也灭了。
托夫勒老师也表示赞同:
我1970年写《未来的冲击》(Future Shock),造了个新词"信息超载(Information overload)"。打那以后,就有人开始担心"信息"会把人炸傻。
四十八年后的今天,信息已经不能用"爆炸"来形容。它带来的冲击和动荡,也远超我当时的预测。人类本来就很脆弱的认知和判断力,变成了玻璃。空气中充满焦虑味,要更快,要迭代,要颠覆。人不自由,无所适从。
这也许就是大自然的选择——人类没办法主宰那些关键的“改变”。
3
马基雅维利老师开始摇头:大自然的选择?您太小看“人”的欲望和操控能力了。
我们总觉得世界很大,大到任何重要改变都不会在一夜间发生。这我也同意,因为所有能成为"历史"的事件,有数不清的机缘和巧合,没那么容易发生。
但是当“改变”真的降临,一定比您想象中快的多。得势之前必有失势,秋实之前必有春华,发酵之前必有酝酿,薄发之前必有厚积,不管是社会的变革,还是人"认知"的变化——只是您看不到酝酿期的存在,和游戏进程而已。
为什么您看不到游戏进程?
因为没有了解游戏规则,和这个世界的真实性质:这是个“道术”的世界,正如我在《君主论》中所说。不过建议大家先读读我的戏剧《曼陀罗》。文学可以把世界放大,不读曼陀罗,就读不懂君主论。
一个花花公子试图通过欺骗一个老人来获得一位世上最美丽的女性。他团结一批人为他所用,并因此展现出卓越政治家才能:能拉拢,听意见,懂取舍,还能伪装。终于皆大欢喜,抱得美娇娘。
有欲望,有能实现欲望的智慧,还有敢于利用智慧的手段——这位年轻人具备成为一个能设计顶层游戏规则的君主的所有素质。这就是我所说的“有德性(virtue)"。
这些"有德性"的人,在这个轻飘飘的世界里,利用一切机会控制命运,靠欲望和诡诈上位,成为主人,设计游戏规则,指定您和我的"认知"路线。他们按照“最优结果”,设计出这个世界的模子,也就同时决定了您和我的生活形状。
这个形状也许是最优的,也许不是,但是您和我没法决定——就算我们的认知被“陷害”了。
4
听到这里,布考斯基老师笑了。
永远失魂落魄,永远沉浸在酒精和烟雾中的布老师,突然变的很清醒:以上所有问题的终极解决方案,都在我这里。虽然您会觉得很不正能量。
被认知缺陷所害,又怎样?
道理就像吸烟:您慢慢的吸、稳稳的吸、平静的吸、小口的吸、在死角旮旯里吸;跟您快快的吸、躁动的吸、悲伤的吸、大口大口的吸、在光天化日下吸……有什么分别?
我有一个很牛叉的哲学观:在这个大厕所般的世界里,活的时候,只要活着就赢了(just being alive was a victory);死了之后,让人在自己墓碑刻上"Don't try",也就结束了。想做自在人,就要承认,人性光辉里也包括搅屎。道在屎溺。
有位老师说过,地上有个洞,您看见了躲开了,是聪明。您看见了当没看见,是智慧。和光同尘,往前一步就是同流合污。
所有影响历史的人,其实都可以用“理想”、“现实”、“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这四个词来归类:
1. 有理想的现实主义
2. 讲现实的理想主义
3. 只有理想的理想主义
4. 只讲现实的现实主义
或者用高晓松老师的话来分类就是:
1. 生活就是眼前的苟且,但也有诗和远方
2. 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3. 生活没有眼前的苟且,只有诗和远方
4. 生活就是眼前的苟且,还有将来的苟且
其中有的会把历史往前推,有的会把历史往后拉扯。您觉得分别是哪两种?
无论您选择哪个,他们一定是“有爱”的,“有爱”的人,偏执、迷信、而且行动。但您也别忘了,“爱给人折磨,就像在地狱中洗练”。
最后送您一首诗,我们今天的讨论,就此结束罢。
如果你有能耐去爱
首先爱自己
但始终要意识到一败涂地的
可能
无论失败是什么原因
正确或错误——
早早尝到死亡的滋味不一定是
坏事。
置身教堂、酒吧和博物馆之外
像蜘蛛那样
忍耐——
时间是每个人的十字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