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试来临,平时机不离身的大学生手里终于换上了教科书,暂时告别了宅居生活,四散到校园各个角落刻苦努力起来,就连操场上也多了琅琅书声。
这一切和谐吧?积极吧?正能量吧?于是就要传播开,谓之学风优良。
可是问题来了。为什么此景独独期末才出现呢?为什么人人手捧一本书就稳操胜券了呢?为什么有人把这事看作天大的光荣呢?
这里至少可以看出以下问题:
1.学生考试还是靠临时抱佛脚啊!平时真的学好了吗?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权重分配合理吗?形成性教学评价完善了吗?
2. 看一本教材就能考试无忧啦!说好的知识拓展呢?一本书就能涵盖考点了吗?复习就是背书吗?
3.学生是真的刻苦学习吗?要真是日日如此,早就习以为常,何必当做稀奇事宣扬呢?奋战在“学海”边的老师们何至于天天“下海”去捞呛水的学生?
4. 看到学生的闪光点啦!sorry?认真学习考试不是学生的义务吗?而且这种以自保求生存为目的学习和应试方式,很闪光吗?这样做值得鼓励吗?
十多年前,我从北上广逃离,回到五线小城市高校当一名老师。十年前惊异于边疆地区高等教育的落后,现在惊异于这种差距只在加大而无缩减。十年前,我以对待高考失利者的心态,小心翼翼的与学生相处,用正能量的话语鼓励他们,生怕他们敏感多思,自卑自怜。十年后,我放弃委婉和温和,只想直戳学生痛点,一指头点醒、点疼他们。
因为这些学生捧不得!他们大多来自农村,因基础教育的不扎实,导致高考并无竞争力,拿着能读三本的分,交不起三本的学费,选一所好的专科学校是最好的选择。在此并无贬低专科之意,虽然说行行出状元,但寒门难出贵子这个事实也让人越来越无力反驳。他们的父母大多是农民,他们传承了父母一辈的善良单纯、勤劳朴实,却在学习上先天不足:视野不开阔,信息不通畅,方法不得当,工具用不好。
他们中的一部分在意识到这种层级差别后,有奋起努力,逆袭为学霸的,但更多的却是无知亦无畏,根本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该做什么,该怎么做。平日上课手机刷视频、打游戏,学习马虎了事,期末了才开始着急,没有一点危机意识,完全不知道自己今后的职场对手已经把他们甩出好几条街了。
那是不是不可以捧呢?可以,但要捧对地方。如果听说他们自立自强,假期兼职挣够了学费,应该鼓励他们;如果听说他们积极争取,参加了某个大赛并获奖励,应该为他们欢呼点赞;如果因为他们助人为乐,帮助别人解决问题和困难,应该赞扬、宣传他们;如果他们平日的学习考核里他们表现优秀,当然更应该大加赞扬和鼓励。
可是,偏偏是期末,偏偏要夸他们会抱佛脚,这种导向只会害了他们。夸奖别人是一种善意,但如果因小善引发了恶果,还不如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