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早期的心理发育与成年期心智中的关系建构
这是本单元客体关系的最后一次课,布局是老T把客体关系单元的ppt精选出来再次踩关键知识点,为下一单元进入每个组的电影分析做好充分的准备,承上启下,这是老TC&B课程中精妙的设计,只是形式常常做改变,在客体关系这部分的停留,我个人受益良多,每踩一遍知识点,感觉理解的程度又深一层,当下来自我审视的时候发现:以往学习的理论知识实际上囫囵吞枣的多,精细消化的是少数,也就是说遗漏的信息可能超过70%,对于课堂的吸收,课后复习,更重要的是转化性的应用,需要更多的评估,是否需要更多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比如说是否需要每次课中不断提取知识点,或者画出相应的结构图,利于自己更高效一些的吸收,这真的需要深深思考,所谓习得性无助,在我看来,就是从来不认为自己可以寻求更好的方法解决问题,一旦遇到挑战,首先就是逃避或者陷入情绪之中,我想习得性无助还是处于克莱因所说的偏执——分裂位相。
你处在习得性无助中多久了?那是怎样的体验?你试着为之停留过,观察过吗?在习得性无助里,你是否已经完全的偏离了方向?是否被无助的情绪彻底掌控?你是否总想有个救世主出现拯救你,而那个人终究没有到来?你停止了找寻,将这种无助投射到孩子身上,不断循环?还是你继续继续找寻,大部分时候感觉自己就像身处迷宫,绕来绕去还在原点,但你从未放弃希望,直到那个点等人出现?从此,你的英雄之旅开启了!从习得性无助到习得性有助,带来的是第三种,第四种,第N种的出口,你终于由心而发的感慨,困不死的感觉真好!你知道当你把这样的处事气质传递给孩子,将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吗?是的!我知道!无论是作为女儿还是作为母亲,这是给自己上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一个人感恩父母的方式有千千万万种,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是我终于代替他们超越了缠绕他们几十年的困扰,在我这里终于开始有了转机,清理,转化,而到了儿子这里,他可以就带着一份更为纯净的能量,清清爽爽的追求他的理想之路,作为母亲无疑是给孩子极棒的生命财富,常常有人说,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至于我的理解,这里的起跑线,恰恰是父母的人格特质给孩子带来怎样的成长土壤,一个在习得性有助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无疑是幸运的,我想将这样的幸运带给他,令他有尊严的活着,这是作为母亲的荣誉。
治疗关系中建构客体关系
案例一:咨客为十七岁女孩,进来坐下和母亲离得很近,T初步判断母子关系粘滞,对人的安全信任度低,第一次见面像是一块石头,不抬头看人,慢慢有些松动,第二次见面,这一次治疗中加了助理zj,刚开始时出去接了个电话,T回来后感觉对方像是外星球来的一样,问:你看周围,左边右边多了些什么?孩子回答:多了个人(边缘化和现实的贴切性)。让母亲先出去等待。
此时,T启动形象对话(用形象对话会很安全)
一、从水果开始,T说了二十多种水果问孩子喜不喜欢,孩子只是点头或摇头,从肢体语言开始,接着让孩子说出三种喜欢的水果。
——不轻易放弃,想办法接近,安全,有边界的接近。
二、用一种水果形容对方,让孩子先说。
孩子说T像菠萝,一开始不好吃,越吃越甜
说zj像桔子,甜丝丝的。
Zj说孩子像苹果,孩子反应不大,T说孩子像山竹,外面硬的,里面却有内容。
三、母亲进来,让母亲猜孩子是如何形容对方的(良好的母子关系,孩子生病了也没有破坏链接)。
这个形象对话让孩子从外星球重回地球。
四、单独与母亲交流
五、结尾,用五句话总结
孩子的五句话: 温柔,感觉老师不是坏人;没有妈妈在我也能思考;与妈妈的互动很开心;偶尔环境的改变也不是坏事;感觉能适应和人慢慢的交流。
孩子从石头——外星球——重回地球,展示了在客体关系建构中,治疗师如何通过一步步的形象化安全的引导孩子慢慢产生互动,我们不能以表象来看关系,本我的核心人格,是成年期心智的重要指征。
1、儿童的顺从与虚假自体的发展链
虚假自体,不安全的环境或者愿望被反复的忽视将导致儿童出现顺从的反应,即用顺从去满足养育者,这就是虚假自体的发展。
这种顺从导致儿童与自己自发的,赋予生命以意义的核心保持一种隔离状态。
一个孩子特别乖,容易内化父母的意志和焦虑,被母亲的意志和焦虑格式化。人格结构中形成的缺陷性攻击——恶龙——黑夜森林——抵拒着人很难去修复自己。
2、黑暗恐惧的真正根源是不在场与缺失状态。
v 弗洛伊德的《性学三论》论述儿童的焦虑起源。
v 阿姨和我说说话,我害怕,因为这里太黑。
v 哪有什么用你又看不见我。
v 所以他害怕的不是黑暗,而是他所爱的人不再,只要他又证据表明有那个人在场,他就会平静下来。
原始恐惧&“黑屋子”
3、三类母亲如何造就孩子的退行和攻击性孩子的固化结构
A、神经质的母亲如何导致孩子的边缘性。
B、早期母亲对孩子的理解无能将让孩子定位低能之间的关系。
C、着急的母亲如何破坏养育促进的环境感受力。
早期的母亲理解无能是孩子理解自己无能的源头,怎样特质的孩子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我想是一些先天敏感的孩子吧,特别是这样的孩子遇到一个比较粗线条的母亲,如同老T说,给孩子足够的资源和环境,孩子脱颖而出是天分,但毕竟是少数,母亲如何更好理解孩子?共情孩子的需求,这是母亲或尚未做母亲的人都需要定期反思的问题,若你在理解无能中受过苦,你就会知道伴随理解无能的将可能是习得性无助和情绪管理无能,造成内在大环境的紊乱,这样的情况下,对待外在的干扰,我们是毫无抵抗之力的。
4、真话与秘密在客体关系中的隐秘边界
v 真话与假话之间是一种策略:防御和隐藏自己的不堪——无法自我定位与很能演的“奥斯卡演员”
v 虚假自体是一种伪装高手,后面巨大的自我否定。
v 秘密是一种分裂性的表现。
v 自我坦诚与秘密,只有真实的自体才是自然的,能感到真实和真诚,虚假自体表现出来的是不真实和无效的沟通。
5、什么是儿童主观体验的品质,它将如何决定孩子成长中的内在动力建构的品质?
A、青少年学习动力的结构性分析。
B、成人的内在自我发展的动力结构性分析,枯竭感,早衰,心智折损。
C、自体的真实性与虚假性的隐性分裂机制。
6、原生家庭中心智破坏与家庭关系的相关性研究。
v 亲子关系中的最原始的一级:母子关系的品质与母亲的品质:是人格的。
v 意志的破坏力与强行侵凌。
v 忽视与隐性的惩罚。
v 病态的爱与不可分离的绑架。
提纲:
1、温尼科特的家庭内在动力与虚假自体的发现,这个环节要说到维特根斯坦的撒谎与觉醒之路,这一个场,西方浪漫主义的时代将是一个通道让我们看到觉醒与经验的边界。
朋友圈第一年:晒吃喝玩乐,第二年感受和领悟,第三年与世界进行更盛大的对话。
西方的浪漫主义,倡导在亲密关系中更平等,更有私密空间,更全情投入。
2、客体关系是一种潜在空间,需要开发和资源性思维。
3、关系演化史中情感的本质性力量。
4、客体关系的核心接口。
5、客体关系视角下的足够好的母亲的纬度与评估。
6、客体关系中的破坏者与婴儿发育的阻抑(攻击性与自我隔离,疑病与退行,恐惧与心智防御性关闭)
7、婴儿发育的核心线路与资源联结的能力。
虚假自体的功能
v 虚假自体有三种功能
1、通过服从环境的要求而掩藏和保护真实自体。
2、照料母亲
3、替代环境中没有提供保护的护理功能。
虚假自体的分类
v 极端的,真实自体是被掩藏的
v 不太极端的,虚假自体保护着真实自体,而真实自体被认可是一种潜能,并被允许有一种秘密的生活。
v 趋向健康的,虚假自体寻求某种环境使真实自体成为它自己的成为的可能,虚假自体保护真实自体的核心是让真实自体免于羞辱,所以,一旦虚假自体失败,他很可能寻自杀来防止真实自体的被羞辱。
v 接近健康,虚假自体建立在认同的基础上,通过认同或模仿他人的以保护真实自体的核心是让真实自体免于羞辱,所以,一旦虚假自体失败他很可能寻求自杀来防止真实自体的被羞辱。
v 接近健康,虚假自体建立在认同的基础上,通过认同或模仿他人的以保护真实自体不被冒犯和贬低。
v 健康的,虚假自体代表一种日常的适应性的“社会礼节”,这是一种健康的对社会化的理解的妥协,个体仍然是创造性和自发的存在。
温尼科特的重大贡献,过渡性客体与中间区域,儿童心里发展的空间
v 过渡性客体与过渡性现象是指内部现实与外部现实之间所体验到的中间领域。
v 安娜弗洛伊德认为“过渡性客体征服了整个精神分析世界”,之前精神分析的文献还从未表述过介于内部与外部之间的空间。
v 婴儿从自己的主观全能状态逐渐发展为越来越客观性,并能进行符号性思考,这中间有很多事情发生,温尼科特经过与母婴30多年的工作,发现儿童是通过对他的第一个“非我”对象,即他称为“过渡性客体”的利用来最终达到一个相对独立的阶段,终于提出了一个既非完全主观也非完全客观的“中间领域”的概念,这是继弗洛伊德和克莱因之后对人类本质的有一种表述。
客体关系中的人物纬度
真实经历的人
想象的人物
建构与真实之间的边界
现实的调校能力
幻想的建构能力
一直在等待的那个人
投射性认同
内投的机制
施虐与受虐结构
案例二:小男孩放学回家情绪失控,父亲打孩子,经父亲询问原因是:孩子的同桌站起来朝前和别的同学说话时,小男孩戳了一下女孩的屁股,孩子被老师严厉批评并说叫家长。
孩子父亲很困惑该如何解决,T建议,抹去老师信息,不在孩子面前评价老师的对错,看看孩子想不通什么?回到孩子的体验上,不提创伤性情景,当然,这里需要知道,老师说孩子的严重程度。T:也许父亲的这一顿打恰恰帮助孩子找到一个出口发泄。
一直等待的那个人,针对男性,这里是指阿尼玛,对女性而言就是阿尼姆斯,那个理想化的形象,我们都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特质,常常自问,我喜欢的女性气质是怎样的?而男性气质呢?记得在《荣格自传》写到,荣格在很小的年纪看到一位老者,就觉得那就是自己,不知道大家是否有深入的想过这个问题?当我不断的观察自己和身边的人,发现就算是一位女性,她对于自身女性气质的定义是完全不同的,当然男性对于女性气质的审美也各有千秋,关键是哪种气质就是一直吸引着自己而无法更改?有人说看一个人的太阳星座就会知道,有些人一辈子喜欢的人总有几个核心特质是相同的,是否我们都把自己喜欢的特质投射于外在客体,进而整合进入自己的心灵?当然,过程中我们也把我们不喜欢的,恶的部分投射到客体身上,进行攻击,造成客体的关系的破坏,我们避免不了的要进行投射,关键是我们是如何进行内观的?我们是否看到自己的投射?我们是否进行了内在的转化?而这是这个学习能力,将人的分化清晰呈现,我想这是后天可习得的,但基础却是人在最早期内化了些什么结构,我们在0到6个月就已经从内投——内射——内化这个路径上无意识建立了一个结构,而这个结构又影响着我们的学习转化能力,想到我们在那么小就形成结构,真的只会激起太多人的无助,在我们还没有意识的时候,我们已经是这样了,模式已经建立,可改变的余地究竟在哪里?还好,我们还有先天的源代码在,那是无法更改的地带,就算不惜一切代价建立一个虚假自体,也要保护它的完整性,这样,一直等待的那个人终究隐隐约约的出现了,一开始只是个影子,后来模模糊糊,再后来,看到一些零零碎碎的部分,最终清晰的看见!一直等待的那个人,而导师作为引路人,不断引导我们接近,面见这个人,我们每个渴望超越终究都要完成这一趟自性化之旅,这是一趟穿越之旅,突然之间,你看见自己仿佛穿越了时空的界限,你的心突然由焦虑状态沉静了下来,你知道自己已经获得了那至关重要的武器,带你穿越层层禁锢,再小年纪内化进去的结构也显得微不足道了,心灵自己的感觉放空了太多曾经固有的欲望,观念,执着的关系,你只想在这个基础上去创造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