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追风筝的人》,只觉得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读着的过程中有一种五脏六腑都要震动了,书又怎是一个好字了得哪?它像是一本自传,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写出个人的所感、所想、所发,写尽了在忙忙人海中,个人的救赎之路。
人为什么会救赎?因为心中有愧疚感,这点在阿米尔身上表现的一览无余。书中大量篇章写了阿米尔对于哈桑的愧疚之感。哈桑原本是阿米尔的仆人,这个仆人拥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尤其是对于主人阿米尔。而童年时的阿显得有些懦弱,每当有人欺负阿米尔时,总是哈桑挺身而出。对于哈桑来说,他出生时喊出的第一句话是:“艾米尔”,这就注定了哈桑会为了阿米尔不惜做任何事情,哪怕是以伤害自己为代价,在哈桑眼里,阿米尔是他最好的朋友。而阿米尔不一样,他一出生就是“含着金钥匙”,他说出的第一句话“爸爸”,他渴望得到爸爸的爱,这种爱是百分之百的,他不想别人和他平分父亲的爱,每次父亲夸赞哈桑,为哈桑的所作所为感到高兴时,阿米尔总是失落感十足。他不明白:自己是父亲名正言顺的儿子,为什么有时父亲对一个身份卑微的仆人竟然胜过对于自己的爱。所以,他只有在自己孤身寂寞时才会招来哈桑,在和父亲一块和别人一块玩时,他绝不会叫上哈桑。对阿米尔来说,哈桑只是他的一个仆人,一个永远不能和他平起平坐的下人。
阿米尔总是来考验哈桑对于自己的忠心,为了他,哈桑说他会吃泥巴。为了追赶最后一个风筝,哈桑说“为你,千千万万遍”。哈桑的一生忠实地体现着“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几个字。阿塞夫质问哈桑:阿米尔根本不用会把你当朋友,他只有在用到你的地方才会和你玩,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是免费的,为了赢回爸爸,哈桑只是必须付出的代价,这字字句句虽然残酷但又何尝不是击中了阿米尔的软肋。为了这几个字,哈桑被安塞夫和他两个伙伴蹂躏了,在蹂躏的过程总,阿米尔将一切尽收眼底,但他没有像哈桑那样为自己挺身而出,他默默地让这场悲剧顺利发生下去。因为这件事情,他再也不能和像以前那样哈桑快乐相处了,他害怕面对那双眼睛。于是,他以哈桑偷走他的手表为由,逼走了哈桑和阿里(哈桑的父亲)。
阿米尔走上了一条作家之路,在美国结婚、落脚。成年的他在美国拥有富饶的别墅,贤惠的妻子,可是他总是忘不了自己对哈桑的背叛。尤其听拉辛说哈桑为了自己,放下已有的安稳日子,和妻子回到阔别多年的阿米尔和他居住的地方,他始终住在以前的属于自己的仆人身份的房子,静静地打扫主人的房子。仆人总是没有自己的自由的,他们的一切中心都要围绕着主人旋转。他为了主人,再次成为了狡兔死,走狗烹,只是这次连累的还有他的贤惠的妻子。尤其他了解到哈桑竟然是自己的私生弟弟时,他再一次的热血沸腾了。那颗愧疚之心如刀割般侵蚀着他的心,他觉得:他应该做些什么,尤其是对于还处在水深或之中的哈桑的儿子,也就是自己的侄子时。怀着痛苦的煎熬他再次回到哈桑和自己居住的地方,只是这里早已物是人非。经过种种磨难,他终于把哈桑的儿子索拉博接回美国。只是最后的结尾是索拉博放风筝,阿米尔去为索拉博追风筝,说了那就哈桑之前对他说过的“为你千千万万遍。”最后实现了作者的救赎之路。
阿米尔的父亲又何尝不是经历救赎的漫漫人生路,因为年轻时对哈桑母亲所做的事情。他爱哈桑,发钱给穷人,修恤孤院,替遇难的人实行天道,他选择了一条善行也弥补自己的过错,这是一条通往好人的路。
童年时,阿米尔种种对于哈桑的“背叛”显示了孩子心中对于爱的占有欲。他是父亲的儿子,父亲理所当然应该对于自己给予全部的爱,但当父亲对于哈桑的爱竟然超过哈桑时,他当然有理由来很哈桑。并且哈桑只是一个仆人。童年时,孩子是很看重所谓的外在标签的。尤其对于身份高高在上的儿童来说,他会想:我身份这样高贵,我怎么能和身份低微的人成为朋友?所以,哈桑永远不会跻身于他的朋友的入选单的。
我们习惯于给自己的选友制定各种条条框框。其实,那些所在的外在标准只是一个摆设,当你遇见了一个真正对你好的人、肯设身处地为你想的人时,无论他的身份、宗族、宗教是什么,都已经不重要了,因为朋友是不能用各种条条框框来限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