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在读《深度工作》,这本书的第二部分讲述了深度工作的准则,其中有个准则是远离社交媒体。 这个章节让网络成瘾的我很是受益。
我使用网络有多成瘾?
我日常处在吃瓜一线,毫不夸张地说,娱乐圈大大小小的八卦没有我不知道的。回忆了一下,我玩新浪微博已经有10年了,每天都会刷热门微博。如今,玩抖音也快三年了,经常会刷着刷着,一个小时就过去了。
网络会使我们的时间变得碎片化,夺走我们的注意力这件事情,对这件事情大家都达成了共识。但是作者建议我们对网络保持相对中立的态度。我们要认识到“这些工具并不完全是邪恶的,有些甚至对你的成功和幸福是至关重要的;然而与此同时,也意识到应该对那些能够经常占用你时间和注意力的网站设立一个严格的限制标准,大部分人应该更少地使用此类工具。”
作者用了一个非常好的比喻,指明了网络的本质。“网络工具并没有那么特别,它们只是工具。并不异于铁匠的锤子或者画家的刷子,只是熟练劳动力用来更好地完成工作的工具。”
“它们只是产品,由一些私人公司开发,投资巨大,营销精心,最终的设计目的是虏获你的个人信息和注意力,将其卖给广告商。它们可能会有趣,但是在你的生命规划和所期待实现的目标中,它们是无足轻重的无聊事,是在你完成一些更有深度的工作时分散你注意力的东西。”
任何益处的思维定式
大多数时候,我们使用这些网络工具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并没有去思考背后的原因。我们在使用网络工具的时候,会陷入“任何益处法”的思维定式。即:一旦发现使用一款网络工具有任何可能的益处,或者是不使用就可能错过某些事,你就觉得有足够理由使用这款网络工具。
比如我可以不假思索地列举5个使用抖音的理由:
1.我可以学习很多生活的小妙招。
2.我可以了解很多热门好听的歌曲。
3.上面的特效都很好看,很有意思。
4. 抖音上的小哥哥都长的很帅。
5. 大家都玩儿抖音,我也玩,我才算跟得上时代。
但是过度使用这些工具,会使我们陷入精疲力竭,注意力散乱的状态。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状态,作者提出了两个问题:
两个直接灵魂的拷问:
1. 如果我一直在用这种服务,过去30天会过得更好吗?
2. 人们是否关心我有没有在用这种服务?
拿我自己使用微博和都有的经历来回答这两个问题。
1. 并没有,沉迷抖音和微博并没有让我的生活变得更好,反而夺走了我的注意力。
2. 除了家人朋友,别人并不会在意我有没有使用抖音和微博。
所以在使用网络这件事情上,只有认清背后的逻辑,我们才能更好地反思自己的行为习惯。只有反思自己,我们才能真正地有所改变。用我喜欢的两位大咖的名言来结尾:
“注意力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李笑来
“时间就是我的命。”—猫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