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太极拳首先要明理,理不明则道不显,道不显则学艺无门。明理第一是明太极之理,太极拳是一个文化拳,正因为太极拳里面蕴含的独有的中国文化才显得它的博大精深,高深莫测。我们不能说所有的文化人、读书人都会去练太极拳,都能把太极拳练好,但是了解太极文化肯定能有助于习练者把太极拳练得更好,更能够举一反三、提升领悟力。有志于探索太极之秘境者,的确可以把学习英语的时间多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古文化。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王宗岳《太极拳论》里开宗明义第一句就把太极文化设定为了太极拳的总纲领。无极生太极,太极来自于无极。要了解“太极”,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无极”。无极是复归其根,太极是变化之道。无极能无中生有,太极能变化万千。无极是归根曰静,太极是动而愈出。
无极是古代道家的哲学思想,《周程学统论》:“无极之真,原于道家者流”,无极是对宇宙大爆炸之前和宇宙终极态的抽象性描述,既没有中心也没有边界的混沌状态。无边无际,无穷无尽,无物无相,无始无终,无声无色。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到“无,名天地之始”,无极之外复有无极,太极之外复有太极。何以如此说呢?近观其身,远观其物,物莫不容于器,器又莫不容于器,而物莫不可以成器,器又莫不可以成物,皆相对而论也。是以大器不割,大器晚成,而成无极。无极者,生一生二,生万物之大器。
由相对论可知,此太极可以成为下一个太极之无极,此无极可以是上一个无极的太极。太极、无极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陆九渊认为“若实见太极,上面必不更加‘无极’字”(《与朱元晦书》),太极并不需要用无极来界说。
而事实上,无极而太极,只是一个方便说,以免人认为“太极生太极”而产生歧义。无极生太极,就如母而生子,子又生子一样,子既能生就是母,母上有母就是子,母子之名,只是方便当下的区别而已。另外要说明的是,无极之母性,贯穿太极之终始,犹如我们在练习太极拳套路或与人对战之时,无极之虚静心灵态是贯穿全程全身的。
太极本于无极,是取无极虚静之像。无极是静,太极是动,无极生太极,太极复归于无极,是谓动静相间,有无相生之道。无极是体、是阴、是静,宇宙的本质是阴性的。 太极是用,是变化之道,是生生不息之道,太极不可以永远生生不息,是以要“复归于无极”,无极不可以终止,是以要一动而生太极。
无极描述的是宇宙原始状态。太极文化由此而发展了世事物态变化之先的存在论。即任何事物存在之前都是“无极”态,都存在一个无极态,任何事物也必终归于无极,回到无极态。中国人落叶归根,知天乐命的达观性格,跟这种“无极”观是息息相关的。
那么在太极拳的修炼中,太极文化是怎么体现的呢?又是怎样体现无极生太极的呢?本于无极生太极的太极拳,要紧紧抓住无极的特性:无、静、虚、阴的本质去修炼。在心性上要下清静、虚无、止念的功夫,不但要静,还要净、敬,把不干净的杂念消除,要培养敬畏之心,这样才能静得下来。在方式方法上,要从站桩、静坐入手,培养一身静气、根力和定力。无极之功是固本培元之功,是下手的初步功夫,也是修体之要,只有把筑基修己的无极态修好之后,才能去探索太极拳的变化之道,很多老一辈的内家拳前辈,非常重视桩功的感应,只有桩功修出成绩来,才能去练太极拳的单式和套路,这是真正明理之人,无极生太极,是有生于无,体能致用之道。
文|花藏花无缺
|本号撰写太极和东方智慧文化,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