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绘画发展的历史上有过许多的画法和理论,其中谢赫《古画品录》提出的"六法"最为人所熟知:"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由于古文是没有标点的,后人在注解这六法的时候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解读版本。一个是相对流传较久的版本,把六法注解为“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就是后人总结的"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六个大方面。而这样的注解,就把这六个方面变成了评判绘画的标准,是名词式的注解。
现代钱钟书认为这样的注解违背了谢赫的原意,于是重新标注了一次,就变为“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他的注解虽然也是评判式的注解,但是他的标注把评判的对象从成品画作具体化到了绘画的方法要求上。例如"骨法用笔"表述的是用笔需要符合骨法;而"骨法,用笔是也"表述的是什么叫骨法,就是用笔;前者是对用笔的要求,后者是对骨法的解释。这样,六法就变为"生动,用笔,象形,赋彩,位置,模写"。
唐代张彦远的注解与现代钱钟书的注解之所以出现差别,在于他们对"是也"这个后缀的理解不同。张的注解认为"是也"就是一个语气助词,没有具体意义,所以在阐述的时候就变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等名词式的概念。而钱的注解认为"是也"应该是有含义的,明确肯的的意思,"气韵,生动是也"气韵的解释就是生动。那么到底哪个才是最接近六法原本的解释呢?还是回归原文来理解比较好。
谢赫《古画品录》开头第一句就是"夫画品者,盖众画之优劣也。"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所谓的画品,就是指那些画作的高低。从这里看出,谢赫写书的原意是收录古画,并且评判出高下。那评判的标准是什么,就是"六法"能"六法皆备"的属于第一品,不过寥寥两三人而已。那么就看出来,"六法"最初的出发点是评判绘画作品的优劣而不是指导如何去进行绘画创作。
按此理解,张和钱的注释都能说通,但两者包含的意义已经有不同,这样如何去理解?看来还得回到绘画史本身去。
谢赫是南朝人,中国历史发展南朝之前是两晋,再往前推,三国,两汉,秦,战国春秋。。。。。在南北朝朝之前,中国绘画并无人物山水花鸟的分科,绘画最大的作用就是记叙,记录,传递信息"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用今天话说大意就是:图画的作用,就是用来记录各种变化,让人明白什么是好坏,知道曾经发生过什么事情。简单的说就是叙事,叙述大千世界发生的一切事情包括神话传说宗教等等。因此,绘画最早发展的类别是人物绘画,因为中国思想里面"天人合一"人,是不缺少的主体,甚至于宗教绘画都是拟人化的形象出现,这比西方文艺复兴才开始拟人化叙述足足提早了一千多年。
现存能看到的最早的绘画作品,公认的是东晋顾恺之。顾之前的人的作品更多的是记载或者画在墙壁和寺庙甚至墓室里面,基本看不到作品本身的样子。顾恺之的代表作是《洛神赋图》,根据魏曹植诗歌描写的与洛水女神的故事描绘而成,里面主要以人物为主体。
古人在绘制这些内容时候采用的是手卷形式,这也是最早最传统的绘画形式,一直到唐的人物画都在使用。手卷的布局以及特殊阅读方式被陈丹青称为"静态的电影"---一幅长卷分成若干的场景,不同场景有相应的内容和人物。而到了南北朝,传统的叙事长卷外,更增多了一样---佛教绘画。南北朝正是第一次佛教传入并兴盛的时间,由此产生了大量寺庙,也需要大量的佛教绘画。而被谢赫评为第一品的前两名:陆探微,曹不兴,前者绘画叫"陆家样"后者跟唐代画圣吴道子并称"曹衣出水,吴带当风",这两人都是都是以宗教绘画出名。
正是在此背景下,谢赫提出的"六法"很明显就是针对当时的绘画,而唐代张彦远的注释也是根据唐之前的绘画,唐代最兴盛的依然是叙事性绘画和人物画例如《捣练图》《拈花侍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等等,只是此刻连背景都省略了,更注重人物的描写。而我们熟知的两大宗--山水,花鸟,则是五代两宋才发展起来的。
钱钟书是现代人也是学问大家,他对谢赫的注释着眼点是在他所看见和认知的绘画。中国绘画发展到了今天,可谓门类纷呈种类繁多。张彦远的注释显用于对今天对绘画的评论有些勉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例如里面骨法用笔一项,就稍显单一了,因为最初针对的是人物绘画。而山水花鸟的用笔岂止"骨法用笔"这么简单?钱钟书的注释"生动,用笔,象形,赋彩,位置,模写"大大的拓宽了六法的广度,光是"用笔"一项便可以有很多很的讨论空间。
由此可见,张彦远的注释是符合谢赫本意的,而钱钟书的注释赋予了"六法"新意。不管本意还是新意,足以证明中国传统绘画的生命力和发展的空间还有很大,并不是想某些人所叫嚣的"中国画已死"中国绘画不会"死","死"去的是人心,是不思进取固步自封之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