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礼无意间提及,骆德章先生每天早上六七点都要离家去西桥头的工作室。西桥头在邛崃人眼里相当于城郊结合部,西桥拆除后,那里不是拆迁工地就是废墟,先生怎会把工作室放在那里?我和吕礼约好第二天一早去造访。
在西桥工地打围的旁边,留有一条便道,走进去是某某汽修车,到处乱糟糟的,像个棚户区。吕礼在前面带路,走上一二十级台阶,一扇铁门耸在面前,旁边有个竖匾,是先生题写的“凤凰台“,上面写着先生的电话。吕礼直接敲门,先生问了句是谁,随即打开了门。
先生指着平台上水泥填补过的地方说,这里过去是一个废弃的石灰窑,曾经开办过农家乐。由于这里能够眺望西河,他和朋友们常来喝茶,还戏称作“在窑子上”。大家觉得有些不妥,他应主人之邀题写了“凤凰台”,没想到十多年后自己用上了这地方。后来,农家乐没开了,变成了汽修厂,这个平台就闲置成一个杂物堆放点。前年,先生故地重游,看着可惜,花2千元从汽修厂租下来,临时搭建书画展示厅和禅修室。每天上午,一个人在这里读读书,作作文,写写字,打打坐,独善其身;下午,朋友们来这里唱歌,他拉二胡伴奏,其乐融融。
“凤凰台”是周围的最高建筑,用火砖砌成的护栏,将平台打扮得像个烽火台。凭栏而立,西河风光尽收眼底。在西桥拆除后,一眼望去有些空空荡荡。刚刚建成的便桥,像一条长长的卧波,连接着城市和乡村。先生说,每天站在这里,可以看见西桥如何一步步实现沧桑巨变。
我跟先生谈起过故乡。先生提起平落东山扁时,我有点小惊喜,因为我的故乡也在那里,我们提到一些共同认识的人。但先生称那里有故乡无故园。原来,他并未出生在东山扁,只是在那里避过难,但两岁就离开了。先生提起曲曲折折的往事,让我想起了”命运多舛”这样的词组。
先生讲的最多是在云南打工的那两年,很多传奇色彩的故事都发生在那里,他创作出版的《青春放歌》,其实就是个人在云南的回忆录。在我跟他的交谈中,他不断插入云南往事。我问先生为什么要研究易经?他又闪回到云南:
1990年某天早上,先生去白鹤山四明楼读书,看见人多嘈杂,便改去了观景亭上,却又来了烧香焚纸的。书是看不下去了,他干脆去成都访友。到了成都,朋友不在。他临时买了张车票,去云南看他20年前结下的干亲家。到了云南,去寺庙进香抽签。亲家母说起1984年为他求过一签,还专门记载在本子上。找出本子,打开一看,先生惊呆了,“客从西方北方,归心自己忙,庚午壬癸日,迎门待客还”。他这次到达的日期刚好与签上的时间符合,那天冥冥中像有股力量推动他从邛崃辗转到云南,他仿佛走到了玄妙之门。回到邛崃后,他立刻把买了好几本易学进行研究。他说,每次站在凤凰台,就能感觉自己与大自然鼻息相通。
这次交流,我意外获悉邛崃第一所民办中学原来是先生举办的,这令我肃然起敬。他回忆兴办史时,就像在讲别人的故事。那是在1992年,他刚从阀门厂离开,那天正躺在床上无所事事,突然看见电视正在播放中央会议新闻,说鼓励私人办学。他立刻从床上跳起来,跑到教育局长办公室,说邛崃每年初中毕业生7000人,起码有二三千学生入不了学,他要创办一所民办高中实现他们的中学梦。教育局长没看到这个新闻,打电话问分管副县长,说确有其事。第二天,报纸新闻出来了,赫然写着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先生从此踏上办学之路,找场地,找资金,找师资,找生源,可谓筚路蓝缕。在两位领导的大力支持下,1993年秋邛崃第一所民办高中弘德中学开学了。这件事就算放在今天来看,仍然很艰难,何况在改革之初。
先生是很会讲故事的,还带着些魔幻主义色彩。他说在弘德中学选址时,在一个废弃厂房,一双燕子在头顶盘旋,他喊工人在房檐为燕子钉个木板,他还没离开,燕子就在木板上砌了一半窝巢了。这件奇事跟他最终选址不无关系。很遗憾的是,两年多以后,投资人为了归还债务将学校转让了,作为创始人,他不得不离开了学校。这让他想起了梁惠文王的典故,后者曾在大殿看见过燕子筑巢,不久发生了宫廷政变。
简陋的平台上摆着个简陋的书桌,上面铺着先生刚临摹完成的兰亭序。先生认为书圣王羲之是书法正统,他一生只临王羲之。他拿出《十七贴》,提到了一个惊人发现,里面竟然有三帖跟邛崃有关!
“去夏得足下致邛竹杖,皆至。此士人多有尊老者,皆即分布,令知足下远惠之至。”以前,有人发现《邛竹杖帖》已经让人惊喜了,现在又有两帖发现岂不让震撼。他打开《十七帖》逐一进行解读。《严君平帖》:“严君平、司马相如、扬子云皆有后不?”《盐井帖》:“彼盐井、火井皆有不?足下目见不?为欲广异闻,具示。”
于我而言,这可是个“大”发现。邛崃研习王羲之行书的人不少,为什么没听人谈起过这三个跟邛崃有关的书帖?我建议先生把这个发现以“王羲之与临邛”为线索整理出来。先生正忙于推敲新作《邛崃赋》,不知有没有时间去梳理“邛州三帖”背后的故事。
离别后,我忍不住百度起了《十七帖》,以下内容权当画蛇添足:
王羲之丛帖虽名为“十七帖”,其实是29件书信尺牍,其中有20余篇都是写给周抚的。周抚是谁,曾任益州刺史,跟琅琊王氏渊源颇深,其从战从政都跟王氏有关,更与王羲之一文一武交往甚密。周抚一生有30年在蜀地度过,在与王羲之分别的26年里,全靠书信往来。《十七帖》中大量信札都写于周抚任益州刺史期间,从内容可以推断,周抚向王羲之全面推荐过蜀地风物,这些无不激发着王羲之的好奇心,他不停在信中打听细枝末节。我们也从这里得到了邛崃深厚历史的重要佐证。
2020年4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