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间理论,其理论核心是主体心理学,它的理论侧重点在于研究不同个体的“主观经验”交互作用而产生的“主题间场”,正因为它重视人们构建和揭示个人与世界的方式,所以十分关注主观经验。
而传统精神分析理论最早脱胎于医学,主要研究的是与个体心理有关的身心交互作用,重视性心理发展阶段,无意识动机,人格结构冲突以及防御和阻抗。
主体间理论和传统的精神分析理论的区别在于:主体间理论认为主观感受以及其在主体间背景下的组织,对于人格理论和心理治疗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传统精神分析理论重点关注个体的内心世界,认为所有心理现象都可以归因于人格的本我、自我、超我的互动或冲突。而主体间背景是指两个或两个“主体”互相影响产生的“交互场”。
所以,主体间理论的治疗目标是:
一、在咨询师的引导下,来访者的主观世界逐渐展开、表露、获得解释并且最终发生变化的过程。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治疗师在治疗过程中,为来访者提供一个可以自由分享他主观感受及经验,能诉说其困扰的予盾的环境。
二、能够对来访者的主观经验进行解释,也就是说,从专业的角度出发,对来访者的主观经验以及来访者对主观经验的赋意给予解释,一起去探索其经验组织原则形成的背景,探索来访者主观感受背后的个人意义。
经验的建构也就是人们对于现有互动模式的组织和解释,而现有的互动模式又来自于个体在生命早期和抚养者及其重要成员的关系,这就成为了我们的经验组织方式。
所以关系是重点,当关系出现了问题,应对行为方式就可能各不相同。就像一个人始终认为自己很倒霉,他的经验组织原则中没有得到过好的、成功的体验,他认为生活中没有希望,什么事都以他认为的倒霉为终端,就像吸引力法则一样。这是他就有的经验组织方式和自我认知方式在其人格中留下的痕迹,那如果在咨询关系当中与咨询师建立了的关系成为了新的经验组织方式,那么就可以帮助到来访者,形成新的互动方式,情况就会有所改善,并且还可能使其情感接纳、调节、整合能力及自我统合感都得到提高。
如何应对:
一、咨访双方共同理解来访者的感受。
二、咨访关系可以让来访者有机会获得新的“关系”体验,他们在新的关系中感觉自己能够被他人理解、接纳。
P.S:
1.让来访者主导访谈,关注过程比关注结果更重要。
2.主体间理论认为,治疗师应该对来访者的情感给予协调的反应。也就是说,治疗师需要时刻提醒自己到底谁才是来访者,所以需要对来访者本人进行情感反应,而不是他提到的其他人。(你觉得你的女友不把你对她的爱当一回事)
3.治疗过程中尽量避免有可能伤害到来访者的干预。(你之所以生气,是因为你觉得自己受到了伤害/你的愤怒让你女朋友感到很害怕~女友的感受,有指责意味)
4.来访者所有的陈述都包含了经验组织原则的信息。(我喜欢的男人都不会喜欢我——我不值得获得吸引男子的爱情,因为我是如此不完美,甚至是有缺陷的。)
5.如果来访者有了阻抗,不愿意谈到某些问题的时候,要注意:需要探索的是来访者不想面对其感受的原因,而非细节。(你好像不太愿意谈论你对我的感受……)
6.如果来访者有自我批评的行为,这时可能需要咨询师对其进行“去病化”,而不是责怪他的自我批判行为,要从情感连接上让他感到自己被接纳与理解。所以接纳并支持隐藏在来访者自我贬低行为背后的追求健康状态的核心动机是十分必要的。
可能的经验组织原则:我是不可爱的、没有价值的、我不配得到他人的情感反应。这些感觉与CBT的核心观念类似,CBT会注重从条件反射的自动思维入手,看到其中间信念,应对模式,再到核心信念,会用一些技术或家庭作业以期达到效果,是理性的。
而主体间理论关系中更像人本,咨询师关注的是来访者的情绪情感,去理解与接纳,然后再寻求情绪情感背后的原因,在与之建立新的经验组织原则,从而让来访者有了之前未曾有过的经历与感受,有了更深刻的自我理解。其间用到的诸如倾听、共情等技术都是各个流派都必备的。
总之感觉一句对话,有无数的可能回应,然后就将谈话方向引入了不同的维度,没有唯一正确的应对话束,只有适合当下的富有理解、关注与接纳的语言。慢慢学,慢慢磨吧!加油!
2018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