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一本小说,刘心武的《钟鼓楼》。之前没有看过他的作品,但对刘心武作家印象深刻,因为他是非常著名的红学家。也因为“红学家”和续写红楼梦这件事太有名导致他其他的作品失去了光彩,直到我看到《钟鼓楼》是矛盾文学奖的作品。
翻开这本书我很快就被吸引住了。它以老北京82年某一天钟鼓楼附近的一条狭窄的胡同里的四合院发生的故事为主线,从一个婚礼说开去竟能看到整个时代的各个角落。不论是当官的、留洋的、修鞋的、柜员的、事业单位的、家庭妇女的、有文化的、没文化的,甚至是乞丐的各种特点、形象表达的淋漓尽致,你会觉得,这些人就活灵活现的生活在那个时代,生活在你的身边,他或者她是你的大爷、婶子或者你偶遇到过的每一个人。
在书中描述的婚礼中的新娘,就是一个摄影器材店的柜员。她长相平凡、精于算计,对婚姻追求自主却在心里希望自己找到一个以自己条件来说最好的那个。她用有限的钱布置新家,跑遍大街小巷只为找到便宜几毛钱的家具,她认为四喇叭的二线品牌音箱比两喇叭的名牌更有面子。她就是一个普通的柜员,在工作中和其他普通柜员一样,觉得自己的工作没有价值和存在感,于是从客户那里找存在感,怎么找呢?她在客户来买东西的时候甩脸子,与同是柜员的其他人聊天任客户叫破喉咙才慢悠悠的回应一声:怎么啦?要什么?她是不是你见过的某一个人?可能是个售货员或者售楼的或者任何一个做着可有可无的工作的他?
刘心武在书中说这位柜员的思维叫做“浅思维”,她们为了寻找价值感和存在感却不能从更深层次的地方寻找只能停留在浅思维里,为了寻找而寻找,不能打破现状的局面去思考为什么,如何通过自己的提升和创造有价值的事情去寻找自我的价值。
由此我想到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时刻思考自己是否仅仅是温饱、小康阶段的浅层需求,是什么让自己做出了当下的选择?除了这样的我还能如何站在深层次需求或者深思维的层面去思考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