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风型什么是跟风型的学习者?====跟风呢,就是凑热闹。一旦发现热闹不好玩儿了,就一哄而散。再解释详细一点就是:“当你无聊的时候觉得非要找点事做,看见别人或者大家都在做,也跟着做,朦朦胧胧地感到这个事情可能会给你带来利益,但是仔细一想却又没有什么确凿的证据来保证。”这就是明显的跟风了。
跟风在学习插画,动漫的领域内非常普遍。这一类型的人就是搞不清楚自己到底热爱不热爱这个领域的工作。请注意我这里用的词汇是“热爱”而不是“喜欢”。如果仅仅是喜欢,还远远到不了非要做专业的程度,业余玩玩就好了。
跟风型的学习者我面对过不少,工作室刚开的时候,不少学生看着同学到我这里来学习,也非要来。
问他能吃苦吗?说:“当然能”,
问他热爱吗?说:“那还用说”
结果怎么样。当这些人发现绘画之路之漫长,之艰苦,并且经济回报并非如预期的那样高的时候。他们头也不回地退出,速度之快,意志之坚定简直让我瞠目结舌。
盲目扩张的动漫专业
自2000年以来,中国的高校开始盲目地扩张,什么八秆子打不到一撇的学校都在开设动漫专业,还美其名曰“完善学科建制”。找几个动画公司的下岗技工就胡乱充作老师。这样的大时代背景下,很多以“新兴专业好就业”为“信仰”的家长就把自己的子女送到了动漫专业里来。这些在中学时代就压根对动漫没什么太大的志向,也不具备起码的动漫知识的学生到了大学里被嘴巴油的老师一鼓动,就开始相信什么“做动漫赚大钱”“学好3D走遍天下”“技术才是硬道理”等等歪论。
看着什么热闹就一窝蜂学什么,学也是只学个皮毛。比如这些年,美术大学生到了四年级就开始抓狂。觉得自己在大学什么都没学到。觉得自己什么都欠缺。加上找工作的压力又大,他们就渴望有一种轰轰烈烈的,能够医治百病的感冒药存在。而卖药的就是那些培训班,只有培训班才会承诺你在短时间内什么都能提高。所以大四的学生最喜欢的就是上各种培训班,有外语的,有3D的,甚至人体潜能开发的。
票友型
这个类型的学习者属于很微妙的一个类型。他们通常成长于动漫圈子里的铁杆粉丝,说起某个动漫角色就如数家珍。不但语言,行为很动漫,甚至连世界观也很动漫。
这样的学习者当然有着他们天然的优势,他们阅读过大量的动漫作品,对动漫角色以及一个动漫作品背后的相关衍生文化都非常的了解。这让他们在学习的开始很容易就能上手或与专业教师熟练沟通(如果对动漫文化不了解在学习开始的时候会局部地听不懂专业教师在讲什么)。但是这个类型的学生如果不能够及时地把自己的角色从一个动漫消费者向一个动漫创作者转换过来的话。那么基本上是不可能在专业创作领域获得什么成功的。并且请注意,这样的现象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具有很大的普遍性,否则咱们在这里也没有必要拿出来讨论。我本人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就见过不少转换不了角色的“票友型”学习者,他们最终也没有能成为创作者,大部分改了行或者做了图书编辑。
“票友”与“创作者”的区别====原因在哪里呢?就在于不明白“动漫文化消费者”与“创作者”之间的本质差别。一个“动漫文化消费者”主要关心的是最近出了什么新的漫画,动画,时间主要用在泡论坛,动画BT下载以及COSPLAY。这是一种单纯的泛信息采集活动。
而创作者显然没有那么多时间用在娱乐上,虽然不少创作者也同时消费着自己喜欢的动漫产品,但是相对于那些“职业”票友,他们所接触的动漫作品就凤毛麟角了。他们会研究少数几部经典的动漫作品,花大量时间做绘画练习。这是一种深层次的信息采集加实践活动。
我自己就有一个很深刻的体会。在我高中三年级的时候几乎是动漫就看,是动漫信息就关心,那时几乎不做什么深入的,理性的研究,就只是单纯地感受动漫文化所带来的刺激。但是到我大学四年级的时候,我猛然发现自己在大学四年里看动漫的数量少得可怜,看的类型也十分地单一化,似乎都在同一种审美情趣之中,但是我更多地把时间花在了研究,学习少数几个动漫作品,并且做了大量的临摹和创作。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动漫文化消费者”向“动漫创作者”过渡的例子。
当然“动漫文化消费者”也是可以创作一些作品的,这些作品中也不乏有相当优秀者,只是这些作品的文化来源都是那些已经成熟发表的动漫作品,所以使得它们很难突破“参考范本”的框架。所以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那些中国爱好者画的同人志里,会出现穿日本式学生服的“学长”“学妹”,会使用“很困扰”这样的日本词汇。其实但凡在中国读过中学的人都知道,这些画面和对白几乎和现实完全脱节。可以想象一个和自己的国家文化,民族文化以及社会文化完全脱节的动漫作品怎么能够代表这个国家,民族以及社会的风貌呢?所以,即使那些由“票友”们完成的同人志如何的画面精美也不可能成为动漫创作的中坚力量。
小聪明型什么是小聪明型的学习者====人人都希望自己成为聪明人,但是“小聪明”却不是一个好兆头,特别是在绘画学习上,那些爱耍“小聪明”,过度追求捷径,过度强调外部因素的人往往没有什么大的成就。
“小聪明”具体来讲就是做事情不愿意下实在的工夫,一遇到困难就认为是外部因素造成的。不愿意在自己身上找问题。
他们学什么都快,但是几乎清一色的浅尝则止。兴趣转移非常快,只要他们发现目前所做的东西不能在他们预想的时间内达到效果,那就会迅速放弃继续努力。转而不断地追求所谓的新方法和新老师。
我所接触的小聪明型的学习者往往都是每个班级里面最早的那些专业佼佼者。这些人个人意识很强,不相信任何人,甚至包括有经验的老师的建议。他们喜欢和任何人,在任何他们可能涉足的领域内较量,希望靠竞争胜利的快感来作为未来前进的精神动力。竞争绝对不能单纯地成为你追求绘画的精神动力,至少不能是主要的精神动力。因为竞争除了胜利的快感更多的是压力。“小聪明型”的学习者在这个层面上表现得还不是特别明显。
总是希望自己在大学里面所有的学科和专业里表现优秀,是“小聪明型”的学习者最为失败的一点。我曾经和一个小聪明型的学习者F做过一次深入地谈话,原因在于他始终没有办法集中精力和耐性做好一件事情。经过了长达2个小时的谈话后,我终于明白了造成“小聪明”的若干原因。
偏执型
记得疯狂英语的创始人李阳曾经说过:这个世界的成功是属于偏执狂的。这种观点在很长时间里成为了那些追求成功的人的座右铭。别的领域我就不加以评述了,单单是说咱们绘画学习这个领域里,偏执就大可不必了。我以前也鼓励学生一味地努力,不休息,放弃娱乐时间,等等等等。但是到了现在,我基本不这么做,因为我已经深刻地意识到,拼命地努力画画其结果往往相反,这就是为什么有:“过犹不及”这样的说法了。
行为偏执-----责任心带来的压力太大====首先我们来看看何谓“努力”何谓“偏执”
努力与偏执在行为表面上看是没有什么大的差别的,都是全身心,甚至在某些必要的时候超负荷地运作。但是在支持这种行为的心理特征上,努力与偏执却有着截然不同的两面。
努力的人是因为热爱才去做某件事情,并且全身心地投入,不计较回报与得失,并且因为事情本身带来的快乐而乐在其中。即使在某些困难的时候会强迫自己突破一些个人的极限,但是一切的行动都是一种无心理压力的,快乐的,自愿的情况下进行的。所以啊,努力的人是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就获得了成功。
而偏执就不同了,偏执的人总是强迫自己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虽然有不少人说实在的根本不喜欢画画,但是因为某种义务,或者责任,强迫自己去画。即使自律再强,忍耐总归是有一个限度的。并且偏执的人在实施行动中总是喜欢给自己制定一些激进的计划,却不结合自身的情况,也不做理性的分析,所以往往会因为失败而给自己增加很多完全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心理压力恰恰是学习艺术类学科最大的杀手。
精神偏执-----强烈的认识偏差导致的思想扭曲====一般的人遇到一个意见或者是困难的时候,会想办法沟通,解决,但是偏执的人往往不会这么想,也不会客观地吸取意见。他们最会做的就是“先入为主”,首先把一些癔想做为一切思考的前提。所以偏执的人我们发现他们很难真正地和人相处,自然也不可能学好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