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用小相机emoji标记的是「相簿」,我把澳洲的照片整理出来作线索,加以文字串联。大多是时隔一段后的事后补叙。
没有小相机标记的是「日记」,它们是我每日写下的实时记录,当下情感和阶段进展。我记日记的习惯保持了多年,因为是写给自己,所以时有啰嗦和irrelevant内容。会尽量挑出相对不“自言自语”的少数几篇。
澳洲的日子每天都和前一天不同,慢慢回顾自己之前的 来路一步步渐渐明晰,也挺有意思。
希望你读来也有趣。
@intheflow
结束新西兰working holiday的一年之后,就再也没有离开过家乡小镇。
这是2014年底从奥克兰飞抵北京之后,首次来到首都机场。
3月出发,1月买机票。海航,含税不到¥1400,包含2件23kg行李,含餐,超值。
来到澳洲2个月以来了解到所有国内小伙伴过来的机票,几乎没有更低价格~
尽管是同家航空公司,同时买的两程机票,但行李仍要在西安提出再托运。国内航站楼提出,拉到国际航站楼重新托运。中转一个多小时,两航站楼之间距离很近,时间还是很充裕。
她已经定居澳洲。坦白讲第一眼看到她以为是游客,印象设定中定居澳洲的人大概至少在澳洲生活多年,谈吐穿衣完全另一番模样。
她也是河北人,配偶移民到澳洲快一年了。和老公是高中同学,老公前些年和父亲移民到澳洲。她英语不好,读到大专。好在墨尔本华人多,她在华人礼品店工作,几乎不需要说英文。但和几乎所有墨尔本华人店的工作一样,这份也是黑工。一天一百刀加一些销售提成。记得她说的工时不短,当时我心算一下时薪貌似是相当低。内心OS“可惜了,在墨尔本但凡能‘冲出’华人圈,至少不至于拿这么压榨的薪水。”
之前我脑中大概对“移民澳洲”有一种略带光环的想象,但听她讲她和老公的经历故事,拓宽许多——也许除了高大上的技术、投资移民之外,更多移民澳洲的华人在墨尔本这样的城市做着和国内差不多辛苦的工作,甚至居住十年八年都没有机会了解华人圈之外的生活状态。满足于华人老板给到的极低薪水。
只是因为横亘着语言障碍,他们过着和街上擦肩而过的“locals”完全两重天的生活。
她老公在工地工作,她第二句马上说“其实在澳洲,如果你不是什么特别高端的专业,一般大学毕业生还不如去做工地,工资高。” 工资确实高:时薪30刀。“他做的是钉板工,不算很累。抹灰工,那个才累。”
“墨尔本有很多这种建筑公司。大老板是洋人,雇一些中国下属(小老板),因为中国人便宜啊!”
当我问到她墨尔本有什么景点推荐,她说CBD“什么都没有”。
“不是有很多博物馆、艺术馆都在市中心免费开放吗?”
“那些博物馆什么的,就在外面看个建筑‘哇好宏伟’,里面也没什么好看。”
嗯,如果博物馆里所有的标牌讲解都是陌生的语言,那确实 makes no sense。大概走在里面心中满满的莫名其妙:放这么满满一房子不知所以的东西,这些老外还看的津津有味儿 ……
北京是早晨起飞,航行全程中几乎没睡。到达墨尔本是早7点,之后又是一整天的忙碌。30多个小时旅途劳顿,紧接着落地南半球的culture shock和disoriented,有点儿吃不消。
此前一直听说澳洲入境申报巨严格,行前还为此查了各种细则(比如 parts of plants 植物成分 是不是看不出植物形状的就不算)。但排队时仍然忐忑别给查出违禁成分罚我一笔。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交了入境申报表,和之前电子护照审核的ticket,就出来了!没有问话,没有过X光机,没有开包检查。我还在找安检藏在哪儿,可活生生就已经来到室外蓝天白云下!
我是提前在官网上买好票,电子票以二维码的形式发到手机。上车时扫一下即可。
下了车就推着行李自生自灭去吧~
还好我订的墨尔本中心YHA(Melbourne Central YHA)距离南十字星车站不远,…… 但推着箱子+背包从北半球冬天骤然来到30多度的气温下咯噔咯噔的移动,还是费点儿劲儿。
这家YHA几乎天天满房,所以必须等到规定时间才能办入住。因为不想花钱租柜子存行李(而且也没什么力气移动),所以开始了漫长的等待。
这位亚洲面孔北美口音的小哥给了我一个pretty bad first impression of this hostel and its people. 他从开口开始的每一句都在骂街,讲他今晚没订到这家旅社,打电话问了好几家,对方各种碧池态度不好、价格坑蒙、blablabla。还有他找工作的种种糟心事儿,人人都和他作对,没一件事儿能顺当。
这生活态度,大概吸引到(所谓)bad luck 也不足奇。
其实在墨尔本大城市,因为低薪黑工的存在,下馆子比小镇还是便宜些的。一份照烧鸡饭10刀,口味佳分量足。和国内自然没法儿比,但在澳洲已算相当实惠。
和我现在所在的凯恩斯相比,至少便宜三四刀。
问路时和印度留学生Meg非常愉快轻松的交流,一路走一路聊(尽管运转了30多小时的大脑分分钟像要被掏空~),了解到不少信息,更重要的是第一个在墨尔本随便聊到的人就如此友好。让我找到些在新西兰时 serendipity 的感觉。
后来在银行办卡也和职员聊的开心,还说到“你自学英语讲这么好?那应该很不容易”。其实每次还是很乐意听到这种肯定,在陌生的城市收到陌生人在短短时间里给出的正向反馈,还是很珍稀的。
THE END OF MARCH 15TH
(就是这么突然)
@inthefl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