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可读性及其价值在于——
知名隋唐史学者胡戟在潜心爬梳了海量的历史资料后,质疑/摒弃历史上对于隋炀帝的偏见,给读者呈现/还原了一个更为立体、全面、真实的隋炀帝。
功为功,过为过。他主张还隋炀帝一个公道。
在序言中,作者直抒胸臆——可以说,秦始皇做过的事,隋炀帝多半也做了,但是他没有焚书坑儒;还可以说,隋炀帝做过的事,唐太宗多半也做了,但唐太宗没有开凿大运河。
基于此,作者从隋炀帝的生平,及其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等各个方面的成就入手, 还原历史真相,并富有勇气地对魏徵的《隋书》和司马光《资治通鉴》中不客观的部分进行了驳斥。充分彰显了作者治学的严谨性和智慧。
隋炀帝的“暴”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他青年时代雄心勃勃、开拓进取、志在四方。另一方面,他在晚年刚愎自用、昏庸残暴。
隋炀帝继承父业,在任帝王的短短14年中,重建洛阳城、开凿大运河、创办学校推广儒家文化、创建科举制度、革新官制、改度量衡,颁《大业律》、修建帝国交通网——驰道和御道……
在文化上,隋炀帝不仅注重宫廷学术,也注重实用科学,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特别是独创的科举制度,不仅给寒门子弟提供了平等竞争机会,成为中国几千年来封建王朝人才选拔的制度,并影响欧洲。
在外交上,隋炀帝除了对突厥采取怀柔的策略,同时也不放弃军事上的防范修长城。他还遣使日本,招抚流求。对东南亚各国则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此外,他还通西域,重开丝绸之路。
作者总结道,隋炀帝在位14年中,他3巡塞北、1巡河西,3下江南、3征辽东的10次征巡和亲自规划决策的东都、长城、运河、驰道四大工程来说,他也是古代国务活动的创纪录者。
尤其是大运河的开通和丝绸之路的开放,是隋代文明昌盛的代表,大力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并体现着时代的开拓精神和政策的活力和开放,将隋朝的国力达到了极盛。
然而,隋炀帝晚年的昏庸,无限膨胀的权力,大规模的基建耗力耗钱,农民战争和饥荒的爆发,让隋朝曾经的辉煌顷刻间土崩瓦解,自己也薨于权变之中。
历史的机遇成就了隋炀帝,他又轻易毁掉了历史继续前进的势头,这也是他要承担的历史罪责。在唐朝的贞观之治中,仍是以隋为镜,亦为师。
历史的兴衰早已付于今人的笑谈中。然而,历史的真相,终归会有人如作者的刀笔般呈现于世。功与过自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