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养天年
正像《宋史》的断语,孟太后“斯人贤淑,惜福薄耳”!她历经哲宗、徽宗、钦宗、高宗4个朝代,历经磨难,艰苦备尝,最终苦尽甘来,在宫中当起了太后。她的生活节俭而有规律,按规定她可以从国库随便开支,但她不贪不占,每月只领取最低的1000缗帛。她唯一的嗜好就是每餐少不了酒,这是在屡遭不幸之中,常借酒来浇愁,后渐渐成为习惯,也是苦闷中的仅有的慰藉。在越州时,赵构曾说越州的土酒不好喝,就想让各地进贡美酒,孟太后怕惊扰地方,坚决不允,而是自己花钱去买。孟太后淡薄自适,为人低调,不夸饰,在亲戚的待遇上也堪为表率。赵构曾想让朝廷上的来往文书奏章,都避她父亲孟彦弼的名讳,她说不搞特殊化,拒绝了。群臣上书,请尊她为太皇太后,她说福薄德不厚,敬谢不遑。赵构封她弟弟孟忠厚任显谟阁直学士,台谏官员认为他无才无德,但赵构为了报答孟太后,不顾大臣反对,仍一意孤行地坚持任命。孟太后闻知后,认为她弟弟不是那块料,就把赵构叫到后宫,陈说利害,最后改任孟忠厚为武官。这还不算,孟皇后还与孟忠厚约法三章,谆谆告诫他不得预闻朝政、交通贵戚、到私宅谒见宰执大臣等。充分表现了孟太后高风亮节的品质和自律风范。
孟太后一生苦难,生活不顺,长期受压抑,因此患上了偏头痛症,久治无效。有个宫女善用符咒治病,劝孟氏不妨一试。孟太后听后,吓得脸都绿了,说:“我为此事几乎毁了一生,到现在还心有余悸。这种班弄鬼神的人,岂可留在宫中。”于是下令驱逐那位宫女。
北宋自神宗之后,政治几经反复,新旧党交替得势,都以无情的方式给对方以彻底清算,高太后被视为旧党的总首领。自高太后死后,对她的评价一直争论不休。孟太后对高太皇太后一直有知遇之恩,时刻怀念。一年孟太后生日,在宫中摆下酒宴,气氛融洽,她对赵构说:“我老了,相聚时日不多,纵死无憾。但我还有一事当与官家言之,宣仁(高氏谥号宣仁)高太后之贤明,古今母后没人能及。但历来有奸臣对她肆意毁谤,建炎初虽曾下诏明辩,但国史记载至今未改,什么‘老奸擅国’‘废帝主谋’等,岂足传信?太后在天之灵,不会不期望于陛下。”赵构闻之悚然。后来便重修了《神宗》、《哲宗实录》,全部改正了过来。
孟氏晚年,经常回想起与自己仅有两年母女缘分的福庆公主,由衷叹息:“我一生因祸得福,她确是我的救星啊!”赵构为人君不及格,但为人子确为至孝,连孟太后卧室中的幄帐他都亲自检查。只要得到新果品,必定先献给孟太后,然后自己才肯品尝。孟太后对赵构也很关心,当时战乱之后物价奇高,杭州城中,一只兔子价格五六千钱,一只鹌鹑也值数百,孟太后自己舍不得吃,却经常买来做好送给赵构。绍兴元年(1135)春,孟氏患了风疾,赵构从早到晚不离左右,经常几日几夜衣不解带,在床边侍候。后孟太后死于越州行宫,终年59岁。遗命先择地暂殡,候军事宁息,再归葬河南巩县陵园。上尊号昭慈献烈皇太后,殡于会稽(今绍兴)上皇村,灵牌付于哲宗之室,位居元符皇后刘氏之上。后来改谥号昭慈圣献皇太后,葬于宋六陵。
在宋朝虽然规定,母后不得干政,但自英宗后,多有太后垂帘听政的事情,好在这些太后都能革除弊政,以德服人,符合当时的程朱理学精神。刘皇后诬陷孟皇后取得中宫之位,本无可厚非,是后宫斗争的基本表现形式。但她心地狭隘,毫无容人之量,且眼光短浅,斤斤计较,为人处世远远不及孟太后。在她还未取得后位时,不懂韬光养晦、收买人心,反而无谓地为一些小事与人较劲,这样下来想要落个好结局恐怕也很难了,所以是个悲剧人物。这正应了那句话:性格即命运。而孟太后却恰恰相反,她为人宽厚,能容人捧人,纵蒙受冤屈,也毫无怨言,以德服人,矢志不坠,所以在饱尝了艰辛的生活之后,能够平静地度过晚年,得以善终。也是天道公平,不欺良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