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识别学术问题?
我最近在读中文文献的时候,遇到两种状况:一是,通读全文都没找到一个核心问题;二是,作者陈述的研究问题并不是一个有效的学术问题。
所以我今天想分享两件事:什么样的问题算是好问题?怎么区别一般问题和学术问题?
先聊聊怎么定义一个好问题。
我觉得一个好问题应该是值得思考但又难以简单回答的问题。
如果我说“这是个好问题”,可能是我对这个问题想了很久却没找到明确的答案,还可能是这个问题非常重要,但我之前竟然没想到。
举个例子,“日更可以提高写作技巧,是真的吗?”
事实上,无论你对日更有独特见解,但这个问题本身算不上好问题。
一个好问题往往预示着一个前沿的思考方向。
你如果思考的不够深入,那么就只能提出陈旧而无趣的问题。好问题往往标志着思维上的先行一步,所以也就格外有挑战性。
一般来说你只要有长期的积累,潜入一定深度,问出来的问题都会相当接近事物发展的方向。
如果你考虑(或正在)从事学术工作,你应该了解在你关注的领域哪些是热议话题,哪些是已经被过分讨论的话题,哪些是根本不会有人关注的话题。科研话题也有“保质期”。如果你没作足文献检索就匆忙着手于一个过气的课题,那很有可能你忙碌半天却对知识创造毫无贡献,就算写出论文也无人问津。
不同领域的知识保质期并不一样。自然科学如基因、病理研究,学术关键词的有效期一般只有3年;而在社会科学领域如心理学,关键词的有效期可能长达7年。
作为研究生,除了向导师请教,还有什么办法找到前沿的研究问题呢?我的建议是:
1. 关注领域内最资深的学者,看看他们都在讨论什么。
2. 在最有争议的话题上,不仅要听那些最激烈而雄辩的观点,还要关注作者论断的角度和方法。可以试着先挑选几篇业内高手最近发表的热议论文,我称之为“主题论文”。
挑选主题论文的原则不在于数量多,找得准更重要。因为主题论文决定了你介入这个话题的高度,好的研究论文能让你少走弯路,自己拿不准的话,不妨让导师和高年级研究生帮你把关。
3. 接下来根据你的兴趣和能力,选择一些主题论文引用的文献来读。这样做可以帮助你建构背景知识。没有任何高手能凭空提出雄辩的观点,任何研究都是建立在其他人更早的学术成果之上。
4. 最后回到主题论文的结论部分,看作者在那提到哪些亟需关注的空白。不出意外的话,资深大牛指出的科研方向很容易形成新的研究热点。
日常生活中,人们未必看重“提出好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员工绩效考核时,政府机关和盈利性的企业更重视执行力和专业技术,如果员工在平常工作时和同事探讨一些宏大的问题,很可能会被视为夸夸其谈不务正业。
然而找到一个宏大问题需要花费时间,解决问题的失败几率高,风险大,因此愿意投入研究这类问题的企业不多;更多时候,探索这类话题的风险由整个社会来承担,有大学内专门从事科研的学者来解答这些问题。
如果你对这样的问题感兴趣,那么比较适合你的环境是大学。参看我之前写的 睡不醒的大学(生)。在大学,会提问的人和找到答案的人同样受尊重。
再谈谈怎么区别一般问题和学术问题。
按照我之前对好问题的定义,“区分学术与非学术问题”本身就是个好问题,因为它“值得思考”却“难以被简单的回答”。对从事研究的人来说,能识别学术问题是实实在在的基本功。
学术问题并不等于研究生在课堂上提的问题,研究生平时问的大多数问题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术问题。想要提出一个有效的学术问题,通常需要深入的浸染在某个领域里。
初学者灵光一现发现的问题往往早就有人回答过了,就算是沿着这个问题追问下去,也不过是习得已有知识,而非知识创造。
学术问题必须是一个没有现成答案 待验证的问题。
学术研究是一个创造知识的过程。可称为学术的知识必须在历史标度上代表一种传统,属于某一体系。在创造新知识的过程中,你必须与其他学者对话。
从前有学者一口气写下一本经典而几乎不引用,甚至一两本著作就改变某一学科的格局。这种作学问的方式在今天这个时代已经不可能了。
今天的学术圈检验一个学者是否会做学问,要看你能否在已经建立起的体系上填补空白,能否与领域内最领先的思想对话,而不是看你多能拉洋片儿,在那自说自话。
作学术必须通过一定的方法,能在特定约束条件下获得确定的答案。
这意味着学术问题之所以成立,得满足三个条件:
首先,采用学术界认可的方法。无外乎定量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方法、还有混合研究方法这三大类。接下来我会把研究方法当成重要的专题在简书上发表。
第二,问题的设定必须是有约定条件的。我还用之前简书日更的例子:
泛泛的问“所有日更的人是否都改进了个人写作技巧”,这在科学领域是个无效问题,因为“日更者”和“改进写作技巧”都缺乏约定条件,两者之间缺乏相关性。若把研究问题聚焦,问:“平台上日更的全职的工作者们在一年后,对自己的写作能力更有信心,这是真的吗?”
这种问法就十分接近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了,因为它至少是个可控的研究,它有两个约定条件“全职工作者”(明确的研究对象)和“一年后”(观察时间)。而且它在“写作爱好”和“写作信心”之间建立了有意义的相关。几乎一切科研都和相关性有关。相关性的话题我以后有机会再讲。
最后,问题必须有解。换句话说,如果这个问题没法回答,那也不算是有效的学术问题。
我看到的中文文献里,这也是最常见的毛病。有些作者自称要“从国家对环境治理政策的角度,研究如何改善北京空气质量”。
请问你说的是什么时间段…哪些环境政策…?改善北京空气质量的依据是……?改善能从数据上体现,还是靠大家感觉?这种改善以规定的某个时间点为准,还是一个暂时的目标?
做科研,哪有那么容易!所以我还真为这种致力于解决宏大问题的作者捏一把汗。
类似的错误还经常发生在“比较研究”类型的文献里。拿城市密度比较来举例,有作者筛选了几个世界城市,对这些城市的核心区做了个街区尺寸的比较,Ta得出一个结论就是:这些城市街区大小的平均值就是一个理想的城市密度。
我的天啊!如果把瓜果梨桃拿出来比一比就是比较研究的话,真无语了。
学术分好赖,慧眼识真知。
如果你不太确定自己正关注的问题算不算是个有效的学术问题,不妨私信我或者在底下留言,咱们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