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记得高中的时候写了一篇无比“高大上”的作文,洋洋洒洒两千字,大概就是抒发一些青春的感慨。当时自认为写的是“情真意切”,哲理性十足,似乎每一个字都是极为独到的见解。
写完之后,我几乎是要被自己的那篇作文感动哭了,有一种想立即去向全世界宣读的冲动。不过可惜的是,世界它老人家没有这个闲工夫理我。
所幸的是,身为语文老师的我老爸是有这个闲工夫的,而且他一向都是肩负着被我文字洗脑的重任。
当时他看这篇作文的时候,脸上的笑容都僵硬了,我死盯了他半天,到最后也没有见到预想中的泪流满面的效果。“怎么可能读完会不哭呢?”我百思不得其解。
然后,老爸就抬起头尴尬地看了我一眼,甚是勉强地挤出来一句:“写的不错。”随后又补充道:“就是有点儿矫情。”
我极为地不服气,满脑子想的都是:“怎么矫情?哪里矫情了?明明每句话都是颇有哲理的‘金玉良言’。”
这件事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此后,我再也没找老爸给我看过作文。当然这件事情还是有后续的,也许你们可以猜出个大概的剧情。
很久以后,当我整理高中的书本时,又翻出了这篇当初我引以为傲的文章。我非常细致地读了一遍,然后发自内心地感概了一句:怎么能矫情到这种地步?
02
说真的,感慨人生,缅怀青春的文章那时候确实写了不少。而且还自认为每一篇都是那种让别人读后懊悔不已,只想重活一遍的文章
而且更为严重的是,每一次给同学写个生日祝福,总是硬从那些文章中搬过来两句串个场,写完后还自己一个人在那里动容的不要不要的。
如果放到现在看那些文章的话,我只想说:用“丧心病狂”来形容我自己都是轻的。
突然想起很久以前前到的一篇北京四中初二的女生写的《愿你》,这封写给她未来自己的信在网络上爆红了一段时间。
我记得当时就有网友称这是一篇网络心灵鸡汤的合辑,还有的网友直接评论:“孩子,鸡汤文看多了吧。”
确实,如果细细分析,文章中的很多语句,包括那句被老师大肆赞扬的“愿你走过半生,归来仍是少年”都是在网络上疯传已久的“鸡汤名句”。
它们拼凑在一起,真的很足够振奋人心,也真的很足够让人觉得“矫情”。
其实我一直都在想,要是换成高中时候的自己看到这篇文章,我的第一反应一定是拿出日记本,然后洋洋洒洒几千字“满上”,而不是“苦大仇深”地纠结这里面浓缩了多少鸡汤。
仔细想来,原因很简单:不是我不想矫情了,而是我已经矫情不起来了。
03
有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把年轻人的伤春悲秋看成一种卖情怀的表现,无非是因为心里的那种对“小屁孩”的“蔑视感”。
别说半生了,你连人生的四分之一都没有过来,就来感叹岁月啊,人生啊这些矫情的话题,怎么看起来都有几分“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滋味。
这就像是小时候 了,每一次在大人面前发表几句算不上看法的稚言,总会被他们质问一句:“你懂什么?”转换成潜台词就是:大人说话小孩别插嘴!
而这种中途插嘴的话语,在我看来,其实就是所谓的矫情。有的人总是认为,什么都不懂,却还要故作姿态的抒发一下感慨,抖出几句有情怀的话,实在是一种逾矩的表现。
可是问题就是,有谁不曾矫情过?又有谁不曾在某个阶段以为自己弄懂了人生?
我们每走一步,就会遇见一个特定的场合和时机,它或是分别的伤感唏嘘,或是学业的繁重琐碎,或是恋爱的美好纠结,亦或是回头的小小一瞬。感慨总是因为恰到好处地来了那里才发出,而不是事先就彩排好的一场表演。
也许可能是,当你走的路长了,遇见的这些场合与时机多了,也就感慨不起来了。要是这时候突然来上几句“人生聚散无常”“意外总是比明天先到来”,就真的自己都会想骂自己一句:没出息,怎么变得这么矫情?
过了想矫情的年纪,你还怎么矫情的起来?难不成你还会一时兴起地拿出日记本,写上几句青春小说里的经典语录来宽慰自己一番吗?
其实真的无所谓是不是在矫情,无非就是想写就写,想感叹就感叹呗!话又说回来,如果你还是想矫情的年纪,别浪费这个你还不会对自己的矫情感觉莫名其妙的机会。而如果你是看不惯矫情的那一种,那么请也不要用着高人一等的姿态质问着别人:“你懂什么?”
说真的,我们谁都未必有多懂,即使是把这一生都走完,也不见得就会对人生大彻大悟。既然你不懂,他们也不懂,那又何必阻止别人去“装懂”呢?
也没准听他们“矫情”几句,你也突然间就懂了一点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