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芥川龙之介的《竹林中》里,真相到底是什么?
假如可以认为亡者鬼魂的陈述不存在说谎的可能性,由此延伸的去看待其他人的陈述,产生的迷惑越来越多。若真如鬼魂所说是自杀而亡,那最后拔走他胸前的匕首会是谁呢?难道是恰巧偶遇却贪图钱财的路人?又或是折返的妻子或贼人?又或是将计就计的有心人?假设樵夫和行脚僧未被人收买,那作为旁观者又无杀人动机的他们,所做的证词应该是99%可信的,当然若是被谋划者收买,那就另当别论了,且我只能说,厉害了谋划者。对于老妪的所言暂时也未见端倪。行脚僧曾提到所见为二十多支箭矢,而放免所说却是十七支箭矢,此处首先出入。
建立在对行脚僧所言极好相信的基础上,放免哦(多指有前科,但听从治安使者安排,负责追踪,逮捕等)自然成了我的怀疑对象。虽然暂且也无法推测出他是否直接介入此次事件中,但至少他的陈述使得被捕获的多襄丸的处境十分不利。可是我也无法排除是否是因为放免本人对于那些在他眼中所谓的恶人有种偏激感或者是自我“正义感”才会如此编排出一些让我困惑的现象。可在他的言语中,我又隐约感觉到了些些迫不及待,想方设法,想让多襄丸伏法的意味。
本来最初在作者的安排下,先后听了樵夫,行脚僧,放免的陈述,我对多襄丸并未抱有颜色的情感。等到他出场后,其供词是所有人中最长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还表达了他自己的种种观念。甚至于里面一些他的个人看法无意识中得到了我的赞同。比如当他谈到“下了杀人的主意,自己眼中,那些用权力,金钱,甚至假仁假义话送人性命之人”,其罪孽又该如何判别,其嘲讽的微笑不言而喻。待多襄丸得手,女人表达出杀死男人后,多襄丸供词中的走向与亡者鬼魂所说的情节出现了明显的分叉。假如还是从亡者为真的角度来思考,那么多襄丸为何要编出后面的剧情呢?倘若不是因为作者在后面又安排了女人的忏悔和鬼魂的陈述,我几乎就要接受多襄丸的版本。因为他表现出的对自我行为的认知和坦荡已获得了我的些许好感,以至于我认为他没有说谎的必要,他口中的过程又是显得如此的“顺理成章”,我并非是认可他的出发点,而是认为假如当下那样的情况自然会如此地过渡下来。而且做出与男人的对决这样的举动,恰好又符合了多襄丸给我的印象。至于男人死在决斗过程中这样的结果,我也无可厚非。最后他抢了刀,箭和马,却也与放免陈述的无出入(当然多襄丸的供词并未解决我对箭的支数的疑惑,更甚至于让我浮想联翩,以为放免介入其中,对多襄丸做了允诺,使得多襄丸自愿来顶罪)。
让我意外的是,文中紧接其后的女人的忏悔。她吐露是由于自己无法承受来自丈夫的轻蔑和憎恶(且这份认知是被凌辱后的女人自己从丈夫眼神中体会到的,确定不是会错意了吗?),在羞愧,悲哀,愤怒中萌生了要与丈夫共同赴死的念头,于是她用匕首刺穿了丈夫的胸膛。至于期间她自己昏迷了两次,又醒来这样的表述,莫名在我眼中是有些空白无力的。还有后面所说自己尝试多种自杀都死不了,让我有种真心想确定下女人的脖子上是否真得有自杀的伤痕的冲动,可这是不可能的。不是我不想相信这份来自女人虔诚的忏悔,况且地点是清水寺。寺庙神佛前,倘若她还满嘴谎言,那我还能说什么呢?可是假如还是处于相信鬼魂所言的前提下,那么女人为何要谎称是自己杀了男人呢?本身这件事上她已是受害者,除去假如鬼魂和多襄丸提到的女人曾表露出因自己受辱被丈夫目睹而选择杀了丈夫的态度是真的,让我不认可外,她有什么理由要把男人之死归到自己身上呢?是为了庇护谁吗?和谁合谋的吗?假如确实女子所言为真,那多襄丸的顶罪动机又出在哪里呢?他与这名女子各自承担了此次事件中的前后两个部分,90%的可能是有第三者的介入和谋划,才会出现现在多襄丸顶罪的情况,否则以他与女人的关系,不至于做出甘愿为女人顶罪的自我决定吧。这时候,脑海中又莫名地把放免拉进来了,想着是不是放免实则目睹了整个过程,知道男人是自杀的,又恰逢自己擒住了多襄丸,急于让他就法以立功,就用某些手段劝服多襄丸顶罪(脑海中飘过允诺一些对多襄丸而言很重要的事情,得以说服了多襄丸)。可是如此一来,女人忏悔中的慌就显得没有很鸡肋了呀?她为何要说是自己杀了男人呢?难道是为了混淆我们?还是说她并不知道会有人顶罪,为了包庇什么而说了慌?倘若女人说得是事实,而多襄丸却在不知女人会做出忏悔的情况下做出顶罪的行为。因为他供词中所讲的直到侮辱了女人的事应该是真的,而后面编造的发展确实让那些未听过女人忏悔的人找不出端倪并判其有罪(而这恰好达到了某人的初衷)。
万万没想到的是,短篇结尾竟现鬼魂陈述。而且还是通过女巫之口,倘若这样还掺假,那我不得不认为这女巫太不专业了。我并无冒犯女巫之意,假如是神圣的女巫,所言必真,除非鬼魂自己说慌,只是借用女巫之口来迷惑我们。可我着实想不有什么可能会让鬼魂说谎呢?他都已是亡灵了,世间还有何牵挂使得死后不得不仍需撒谎。换言之,在我眼中,亡灵已不受人间规则的约束,生前种种皆已烟消云散。鬼魂在间歇沉默地告诉我们,自己亲眼目睹了受辱后的妻子收到贼人的蛊惑,提及从妻子口中听到让贼人杀了自己那一刻时表露出的自嘲和苦楚,贼人的倒戈相向,妻子的落荒而逃,贼人的消失,最后心伤绝望的自己选择用妻子遗落下的匕首结束了生命。最后的最后,在意识消失的最后一刻前,有人拔出了男人胸前匕首,而男人永坠黑暗。想不通想不通想不通,到底最后拔出匕首的人到底是谁?假如只是巧合,我自然偏向于选择不去深究匕首归处。可假如是……细思又出千千万万种假设。
当构造出如此多层层叠叠的假如后,又怎能找到抽丝剥茧后的真信。真想能有这么一段程序,当输入有关竹林中的种种陈述后,经过它的分析处理,可以输出事实的真相。脑中现已是混泥一堆,唯一清晰的是此时的我是找不出真相了,希望以后的我会有新的发现……最后,不得不钦佩芥川在这篇短文中展现出来的才华。文中人物并不算多,结构也并不算复杂,然而其出场安排却环环相扣,陈述内容更是让人隐约中感觉到那种虚虚实实,捉摸不透,至少让我一而再再而三的推翻本已成型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