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爱玲中原焦点团队第686天分享(2020.6.28)
01
在我们和孩子相处的过程当中,都可能会有这样的经历。孩子会告诉我们一些“远大”的理想:
“妈妈(爸爸),长大后我一定要成为大老板”;
“我长大后一定要成为世界上最厉害的人”。
这时孩子其实是处在一种特别自信的状态中,对自己的认可度是很高的。
家长要做的就是对孩子的美好愿望给予认可:
“宝贝,妈妈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你是可以实现自己的目标的”。
可是有很多的家长却在这个时候给予孩子的是讽刺和打击:
“就你,先把这道数学题做出来再说吧!”;
“咱这样的家庭,还敢说这样的话,不怕别人笑话?做人还是实实在在的好。”
“你就不是这块料,还是认命吧!”
……
这样的回应,孩子会感受到什么呢?如果作为家长的您说没什么呀,这很正常呀!那么,我们可以换位思考一下,如果夫妻一方正踌躇满志的计划一项生意,另一方却说:“得了吧,就你那点墨水,社会经验,被骗十回都有可能。”猜猜此刻您是什么感受呢?
有很多孩子提及父母给予的类似“泼冷水”回应时,都称有被打击、被羞辱、被质疑的感觉,而这些感觉常常伴随着一个人很多年。
02
我清楚的记着一件往事。我上小学二年级放暑假,大人们都是早上起得很早去地里干活,我们这些小孩子都是在家里睡觉,睡觉起来就玩或者是写作业。有一天早上起来,我觉得我可以做点饭,于是就学着妈妈的样子,把锅放在灶台上,倒水、下米,然后把篦子放上,还放了几个馒头,然后开始烧火,在我确定米汤熬好了之后,我就坐在小板凳上,等妈妈回来。心里想着,妈妈一定会表扬我,一定会说些“孩子很懂事、很能干”之类的话。
等了一会妈妈还不见回来,我就去地里找妈妈。没有走到妈妈身边我就开始大喊:“妈妈,回家吃饭了!”我妈随口问了一句:“你爸做的饭?”我无比骄傲和自豪的说了声:“是我做的”!
我记得我妈当时脸上的表情,咬着牙齿,嘴巴撇在一边:“咦,恶心死了,能吃吗?”
我不记得后来发生了什么,我做的饭到底吃了还是倒了,但是我妈妈脸上的恶心的表情,我却清晰地记到了现在。以至于很多年我都不敢做饭。结婚到了婆婆家,也不敢尝试。还好,婆婆天生会夸人,不管你做了什么,她都能找到亮点来夸,慢慢的,我发现自己其实做饭还是挺好吃的。
03
那么,“在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家长怎么做呢?”我想这里面大概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让孩子有机会去经历一些挫折,产生一些情绪体验,可是这些挫折又不至于让孩子绝望,在恰到好处的时候,给于支持和帮助。
动画片《狮子王》中有个经典的画面。狮子王驮着小狮子辛巴达看日出,辛巴达兴奋极了,脱口而出:“我要统治这个世界!”狮子王拍拍辛巴达的头说:“对,这个世界未来就是你的!”然后他们继续前行。突然森林里传来老虎的怒吼。辛巴达吓得躲进狮子王的怀里“有老虎,我怕。”狮子王紧紧的抱着辛巴达,温和而坚定的说:“你还小,有爸爸保护你。等你长大了,你就是整个森林的王!”
著名的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把这种利于孩子成长的良好氛围,称之为“抱持性环境”。就是当孩子hold不住自己时,有一个能hold住你的环境。想象一下,普通母亲温暖的臂弯对于一个婴儿的意义。
04
我们多数孩子能够幸运地遇到抱持自己的环境,而那些冲动自杀的孩子或许没有那么幸运,可能他们的父母没有那么的有能量,他们成长过程中没有遇到特别值得信赖的朋友,呵护成长的老师,也许还遇到了霸凌的同学……相比于外界的抱持,家庭的抱持本来更应该成为孩子安全感源源不断的来源。很遗憾,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具备这种抱持力。
具体怎么做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帮助的呢?
首先是要允许孩子试错。孩子从懵懂无知到渐渐长大,生理年龄成长需要吃东西,心理年龄的成长,需要知识的灌输和父母的呵护。试错也是孩子成长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不允许孩子犯错,想让孩子少走弯路,这个出发点时好的,但是往往让孩子缺乏锻炼,不敢尝试,干涉孩子太多,而培养出孩子没有自信,不敢担责的性格。所以,父母要从心里相信孩子,他也想做好每件事,他做事的初心是好的,如果出现错误,不当行为,只不过是没有找到更合适的方法。如果父母允许了,孩子不会被父母责罚,孩子就更有信心尝试,也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第二,给孩子提供抱持性的环境,放手很重要。很多父母对孩子有很多担心,怕孩子受伤,受挫,这是父母爱孩子的表现。但同时也会束缚孩子个性的发展。父母管控,就像把孩子养在一个鱼缸里,定期喂吃的,没有危险,每天自由自在的在安全舒适的鱼缸里生活。孩子一天天长大,没有见识过外面的风险,不懂得处理人际关系矛盾,不会承受风雨和打击,一旦遇到挫折,孩子不会应对。父母的能力有多大,远比不上世事难料的社会。因为困难和麻烦,都是不确定性的,随时随地都可能出现。为了孩子的成长,放手让孩子自己面对困难,是必要的。父母能做的,就是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可以是孩子坚强的后盾:“孩子,有困难,咱们一起面对。”
第三,做孩子的知心人。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孩子随着年龄增长,跟家人说的话越来越少了。不是不想说,而且孩子说的话,不被父母理解,被堵了回去。孩子上学也是一件很累的事。如果遇到与同学有矛盾,老师批评,孩子可能会跟父母诉苦,说不想上学。孩子这么说,其实是孩子遇到困难向父母的求助信号。很多父母会严厉的批评孩子,“我辛辛苦苦赚钱养家,给你吃给你穿,上个学你也不好好学,真不知道好歹!”这种说法,不但堵住了孩子诉苦的口,也让孩子背负了道德的压力。自责内疚和无助感,让孩子不知道如何面对了。所以,做孩子的知心人,多听听孩子的心声,问问孩子有什么想法?是什么样他有这样的想法?多鼓励和肯定孩子的做法,带着孩子般的好奇心,跟孩子一起进入他的世界。
相比于纷繁的技术手段,最治愈的,永远是一份接纳、支持的抱持环境。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幸运地在家庭、学校、社会得到足够的抱持。如果不能,作为家长,我们必须成为他/她最值得信任的朋友,最坚不可摧的后盾。让孩子无论在外面遇到了什么,他/她都确定无疑地知道:只要他/她一回头,家就是最温暖的避风港,父母永远是他/她坚强的后盾,可以化解一切委屈和解决问题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