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主要探讨学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即个体是如何通过自我概念和同一性来认识自己的,哪些因素决定了道德观,教师该如何培养诚实、合作等个人品质。
一、生理发展
在学前阶段,儿童的大运动技能和精细运动技能快速发展。到小学阶段,儿童的生理发展仍在持续,一般女孩通常比男孩更高、更壮些,而随着学生进入到青春期,会变得情绪化,需要努力去适应青春期所带来的所有变化。女生一般比男生提前2年进入到青春期,这期间,早熟的男生可能会拥有更高的社会地位,更受欢迎,更容易成为领袖;而女生过于早熟并一定是好事,因为早熟可能带来一些问题行为。
要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学校与家庭要积极开展各项体育活动,因为游戏可以促进大脑发展、语言和社会性的发展,通过游戏,儿童能够减轻压力,学会解决问题,适应新的环境,学会合作与协商。儿童肥胖率的不断增大就与缺乏运动、看电视节目和玩电子游戏、网络游戏等时间的增长有关。同时要保证儿童合理的膳食平衡。研究发现,有厌食症的学生脸色苍白,指甲脆弱,毛发细且发暗,常感到沮丧,缺乏安全感、闷闷不乐和孤独,一些女生甚至会停经。
二、发展的社会背景
布朗芬布伦纳关于发展的生态系统模型认为,影响发展的因素包括个性内在的生物特点,也包括嵌套结构的社会与文化环境。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微观系统中(直接的关系和活动),这个微观系统包含于中间系统(微观系统中各元素之间的关系),中间系统又被嵌入外部系统中(更大的社会环境、如社区);这三个系统都是宏观系统(文化)的一部分。此外,所有的发展都发生在特定的时间段内的影响。因此,生态系统还包括一个历时系统。
首先,家庭因素会严重影响学生在学校里的表现。一般来说,权威型父母的子女更可能对自己满意,与他人相处融洽;而专制型父母的子女更容易产生负罪感和抑郁情绪;放纵型父母的子女往往不能处理好与同伴的关系。当然,教养方式存在文化差异,对亚裔和非裔美国学生而言,父母的控制程度越高,儿童的学习成绩可能越好。若父母离异,对孩子来说,意味着他们最需要支持的时候,却不得不离开自己最重要的朋友,尽管还可以与父亲或母亲生活在一起,但彼此相处的时间比以前更短,而父母再婚还得去适应新的家庭结构,显然都是极为不利的。
其次,同伴关系对个性、社会性的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相关研究表明,与拥有孤独童年的成人相比,童年时拥有亲密朋友的成人有更高的自尊,更能维持与他人的亲密关系。童年时被拒绝的成人,往往会有诸如辍学或犯罪等更多问题行为的表现。同伴文化就是学生团体发展出自己的、有关外表与社会行为的规则。对团队的忠诚会导致排挤某些学生,从而造成被排挤的学生感到不安、难过,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健康,积极向上的同伴文化。
再次,教师对学业的关心和对个人的关心也会影响学生。一般而言,学生重视来自教师的关心。这种关心可以是对学业学习的支持,也可以是度个人问题的关注。对于成就更高,社会经济地位更高的学生来说,学业上的关心更为重要;但对那些被学校边缘化的学生来说,对个人的关心则更为重要。
三、同一性与自我概念
埃里克森强调社会与个体的关系。他认为个体要经历八个生命阶段,每个阶段都涉及一个主要危机。如果能够顺利地克服危机,儿童的个性以及社交能力将会得到极大的发展,并以此作为解决下一个危机的基础。前两个阶段,婴儿必须形成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形成自主感,克服羞愧和疑虑;第三个阶段发生在儿童早期,其焦虑在于形成主动性,避免内疚感,处于小学阶段的第四个阶段涉及获得勤奋感,避免自卑感;第五个阶段,个体面对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的挑战,青少年需要不断努力以统合他们的同一性,根据Marcia的观点,这些努力可能导致同一性混乱、同一性早闭、同一性延缓或同一性获得。第六到第八个是成人的三个阶段涉及亲密、繁殖与自我整合。对于少数民族和种族同一性的形成,多数解释认为,个体最开始并未察觉到少数群体与主流群体间的差异,接着会通过不同的方式调和这些差异,最终形成一种不同文化的整合。
关于自我概念,它是通过自我反省、社会交往以及在学校内外的各种经验逐渐形成的,一般学生通过将自己与个人的(内在的)标准和社会的(外部的)标准相比较来发展自我概念。随着个体的成熟,会逐渐变得复杂、差异化和抽象。高自尊往往与较好的整体学校体验相联系,包括学业和社交两方面的体验,此外,性别与民族刻板印象也是影响自尊的重要因素。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自我概念和自尊都是关于自我的信念,自我概念是我们试图建构一个用于组织关于自己的印象、感觉和态度的图式,但这个图式不是固定的、永久不变的,它会随着情境的改变和生活阶段的变迁而发生变化。自尊是对自我的评价,如果个体积极地评价自我价值,就说他拥有高自尊。总体而言,自我概念是一种认知结构,自尊是一种情感评价。另外,自我概念与自尊都存在性别差异,随着年级升高,学生对数学、语言艺术、运动方面的胜任感都在逐步降低,到了高中,男生与女生表现出相近的数学胜任感,但女生在语言艺术方面的胜任感更强,而男生在运动方面的胜任感更强。对于一般自尊,男生与女生在进入初中阶段均会比以往有所下降,但男孩在高中阶段自尊逐渐增高,而女生的自尊则保持继续下降的趋势。
四、理解他人和道德发展
儿童需要心理理论去理解他人的行为,当他们发展出心理理论后,他们就能理解他人也有自己的意图。但攻击性儿童在理解他人意图上存在困难。随着逐渐成熟,儿童社会性的观点采择也在逐渐改变。年幼的儿童认为每一个人的想法和感觉与自己一致;之后,他们才渐渐了解到他人是不同的个体,因此,会有不同的感觉和看待事物的观点。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包括三个水平:(1)前习俗水平,此时道德判断时基于个人利益;(2)习俗水平,此时道德判断会考虑传统的家庭价值观和社会期望;(3)后习俗水平,此时道德判断时基于更抽象、更个人化的道德准则。而批评者认为, 柯尔伯格未考虑道德推理可能存在的文化差异,以及道德推理和道德行为之间的差异;而吉利根则认为, 柯尔伯格的阶段理论只是基于男性的纵向研究,无法恰当地解释女性的道德推理及其发展阶段,因此,她提出了“关爱的道德”,她认为个体是从关注自我利益发展到对特定个体和特定关系负责的道德推理,然后发展到道德的最高水平,即基于对所有人负责和关爱的原则。
道德的信念是从幼儿的意识——公平就是平等对待所有人,逐步发展为成人的理解——道德涉及仁慈和公平,道德准则是独立于任何特定群体的规则而存在的。在习俗维度方面,儿童开始会相信他们所看到的规则是真实正确的。经过几个阶段,成人意识是习俗有利于协调社会生活,但同时也是可以被改变的。
影响道德行为的三个重要因素是模仿、内化和自我概念。首先是榜样的示范。经常会看到有同情心的、宽宏大量的成人榜样的儿童,更倾向于关注他人的权利和感受;其次,幼儿的道德行为是他控的,他人可以通过直接教导、监控、奖赏惩罚以及矫正进行控制,随后,儿童逐渐内化那些指导他们的权威人士的道德准则和原则,此事,当纠正儿童的行为时,应该向他们解释为什么该行为必须纠正,特别要解释这种行为对他人造成的影响时,儿童更容易内化,并逐步会固化成自我信念。儿童若出现严重的品行问题,通常会在小学阶段就被鉴别出来,但这些行为是因为早期发展受阻而遗留下来的,等待儿童自行克服攻击性行为通常是不能奏效的,帮助学生学会处理攻击性行为,可能会改变他们的一生,而防止后期出现攻击性行为的最好方法就是提前干预。一般来说,攻击性行为可能是工具性的,也可能是敌意性的,其中敌意性攻击可能是恐吓或身体攻击,也可能是涉及威胁或破坏社会关系的关系攻击。男生更倾向于使用外显攻击,女生更倾向于使用关系攻击。目前学生的周围环境和媒体提供了很多负面行为的榜样,学校和家庭必须要进行必要的过滤,同时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榜样学习、活动体验等教育活动,才能更好的发展学生的道德行为。作弊是学校内涉及道德议题的一种常见行为问题,是否作弊取决于学生对三个问题的回答:我的目标是什么?我能做这个吗?作弊的代价是什么?作弊是由个体和情境因素共同造成的,若压力很大,代价很低,多数学生都会作弊。这显然涉及学校的价值引导和管理的问题。
五、个性与社会性发展对教师的启示
1、那些离异家庭的学生能从权威型教师那里获益,权威型老师是指既让学生感觉温暖,也对学生有明确要求的教师。2、对所有学生来说,自我概念随着时间在不断的分化。3、对所有学生来说,整合自己关于职业、宗教、种族和民族、性别角色以及社会的联系等方面的决定,最终形成一个有意义的同一性——这一 过程是极具挑战性的。教师能够促进学生同一性的发展。4、对所有学生来说,被同伴拒绝都会受到伤害。很多学生需要指导以帮助他们发展社交能力,更准确地理解他人的意思,更好的处理冲突以及应对攻击性行为。同样,教师可以提供这样的指导。5、当学习压力很大、学习负担很重且作弊被抓住的概率很低时,多数学生会作弊,这就需要教师和学校共同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