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读书日。
想说点什么,却又感觉落不了笔。大概是因为越喜欢越胆怯的缘故,二来也因为离读万卷书相距甚远,内心惶恐,羞于启齿。
网红罗胖挂着爱智求真的幡兜售书籍,漫步在从说书到卖书的致富大道上。红自然就会有人眼红,在知乎上大家对他的评价似乎不太高,挺招黑。
不过走红总是有其存在道理的,曾经有一篇《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的文章红遍网络,文中的数据是这样的:“据媒体报道,中国人年均读书0.7本,韩国的人均7本,日本40本,俄罗斯的55本,而最会赚钱的犹太人是68本”。在不穿鞋子的地方卖鞋子是有商机的。
微信读书出来时,业界颇有些争议,其焦点在于读书这件事是否可以象跑步一样适合游戏化排行社交化推动。没有验证不太有发言权,不过如果一定要选择一方论点,个人以为读书和健身跑步还是有比较大的差异:
1)游戏化的核心在于激励,而激励关键一点在于正向激励,哪怕是排名末位和挑战失败,都要将其变成有趣的失败,让参与者是没有羞耻感和挫败感的。玩家不是被动失败的,他们要失败的华丽、绚烂而又有意思。
合适的失败反馈是一种奖励,它使我们更加投入,对自己的成功更有挑战欲。但是很显然对于读书排名的失败感会让弱者越弱。
从国人统计数据的平均值来看,不穿鞋的是大多数,相比而言,读书比走路是要艰苦得多的活动,给予的激励不足以刺激付出和挑战的艰苦,相反却会暴露很多人的裸泳状态。本来就是需要盖着掩着的东西你非要揭开来扒光了,谁愿意?
2)另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是,当初也做了一个读书群,想尝试验证一下,抛开工作繁忙没有多余精力运营以外,在过程中你会发现实际上读书是一个很私人趣味的喜好。为什么说文人相轻或者白牙断琴,真正喜欢读书的人分享似乎不是那么重要的诉求,更多是完成个人内在精神世界的旅行,对于共鸣和悟性这件事的要求很高。
运营一个读书社群是非常众口难调的,为了满足受众而牺牲群主自己的喜好、丰富性、时间和自身的愉悦感是有些得不偿失的。
阅读很难成为群众性的狂欢和跟随。有这样一个段子,一对老夫妻参加会议,老太太问嘉宾:“你认识于丹吗?“嘉宾面露难色,老头子赶紧说:“叫你不要问不要问,丢人!”
3)第三,基于微信熟人社交关系的读书,不仅不会拉近彼此之间的亲密度,产生促动,反而会产生加大非我族类的隔离。当然对于微信的熟人社交而言,这种隔离的必然性不仅仅是在读书上的体现,而是根源的结构性问题。吃吃喝喝的点赞显然更容易刷出存在感和好评,更容易拉近距离。
所以,至少对于个人而言,是宁愿看kindle也几乎没上过微信读书的,不知道这样的代表性是否可以预测评估其活跃度?
当然,做产品不就是为了改变现实世界的不堪,推动其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吗?这个产品的方向难道是此路不通吗?未见得,你看罗胖胖、樊登啥的不也有声有色有些模样吗?基于社群和兴趣图谱当然是基础,这也是当年杨勃做豆瓣设计的基本逻辑,至于其他有趣的突破,还真没想好。
不过,这几天好些个地方的小书店开了直播号,原来无所事事的店员居然在书店里组织看书的小朋友做读书会的全球直播分享,大家纷纷打赏。店长说:我们家小李上班四年,从来没见过她大清早这么高兴。
或许这也是一种方向吧。
掌门 艾老师
2016年4月23日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