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有人感受到了——随着年纪的增长,我们的时间好像过得越来越快了。
明明还是每天24小时,每年也还是365天,可一天天,一年年就这么过去了,古人说光阴似箭,白驹过隙好像不是没有缘由的。
我也常常觉得时间的沙漏好像在慢慢加速,还小的时候,每天一睁开眼就觉得这是新的一天,也是漫长的一天,好像需要做好多好多事情这一天时光才能走到尽头;现在好像早上刚睁开眼,没多久便又到了该闭眼的时候,尤其在周末或者休息的时候,这种感觉尤甚。明明什么事都没干,可是时间就是过得飞快。
这是为什么呢?科学上来说,存在三种假设:
第一种
我们对主观时间的判断是建立在某种体内时钟的基础上的,而这体内时钟是根据人体内器官的节奏来运行的,心跳、血流速度、呼吸节奏等。当我们逐渐衰老的时候,人体的生物功能功能开始减速运行,例如每分钟心跳减少,对于体内的时钟来讲就好像是更少的时间单元流逝,明明是同样的时间,但是感受到的心跳次数变少了,就好像是时间变快了。
第二种
对于主观时间的加速,我们或许可以这样想——一年对于一个十岁的孩子来说,相当于他生活过的时间的十分之一,但是对于五十岁的人来说,这一年仅仅只是他过去时间的五十分之一,度过的时间越多,个人对主观时间段的感觉就越不敏感,所以五十分之一同十分之一比起来当然会让人更觉得快。
第三种
不知道是不是大部分人都跟我有一样的感觉,如果每天都过得大同小异的话,你就会觉得上一件令你印象比较深刻的事即使已经过掉几个月,你仍会觉得记忆犹新,好像发生在昨天一样;但如果是你脱离掉熟悉的环境,进入到一个你之前完全没有经历的生活模式或者是环境,例如出门旅游,你就会发现,哪怕只是两三天的时间,你就会觉得在这之前的日子简直就是恍如隔世,甚至有那么一瞬间你几乎都快记不起来自己之前是在做什么,当然一天的时间或许也会有这样的感觉,我只是做个假设。这就是第三种假设想要说明的,就是说主观时间是根据那些可值得保存在记忆中的时间的数量进行测量的。有实验证明,在某个时段内能够想起的事件越多越会觉得这个时间段长。
其实第三种假设还可以换一种说法,简单来说也就是我们的注意力,或者说是周围对我们的吸引力随着我们的成长、衰老在渐渐变弱。仔细想想,小孩子因为什么都不懂,所以他们总是对周围充满了好奇,而好奇则吸引着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想着探索,所以他们的生活既忙碌又充实,时间对于他们来说既慢且长;可是对于年纪更长的我们或者年老者来说,我们已经获取到了足够应付日常的常识,而且已经适应了这样的环境,毕竟我们不会去关心镜子里为什么会出现人像,电视为什么会发出声音,窗外树上在叫的又是什么鸟等等。当然我们甚至可能都不会注意到这些。
写到这里,你以为我这就是一篇科普文章吗,不,其实它还是一篇心灵鸡汤。
忽然就想起了之前的一个话题,对当代人现状很经典的一句批判“你不甘堕落,却又不思进取”好像很多人都在浑浑噩噩过着日子,尤其是生活在校园里时间松散的大学生,当然我不是要抨击什么,因为我也是其中一员,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想不出来,又不愿竭力去寻找,去追求,只是活在当下,得过且过,可是时间就是在这样无所谓的态度里一点点流逝掉的,一转眼,就能到头。可是真真到头的时候,才又开始恐慌。回过头看看之前的自己,做了什么呢,没有,什么都没有,就好像是睡着了一般,那样的日子安静的可怕,捞不出几丝几缕有价值有意义的回忆。你甚至都不会觉得时间是过去了几年,从你的主观来讲,或许你还可以认为这只是几个月,甚至几周等等。
就此,我想说,不管你现在是在工作也好,上学也罢,如果你一直过着浑浑噩噩、度年如日的日子,但你又想拯救一下自己的话,那就请做出改变,针对自己或者生活。打破现有的一个生存模式,潜移默化地去改变自己对生活的态度,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去学一点东西,也许是滑板,如果你想酷一点的话;当然如果你是走文艺路的,那么可以从艺术相关的领域入手,乐器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或者你想成为当代的梵高。我只是开个小小的玩笑,兴趣当然不必当成专业来对待,高兴才是最重要的。兴趣式的学习只是一种方法,这个是在你有时间和经济基础的前提下的。生活从来不止一种选择,运动、美食生活中的任何事物,任何活动都可以成为我们改变自己的工具。我们的转折点可能就是一场酣畅淋漓的广场舞,也有可能是一次声嘶力竭的KTV演唱会,甚至有可能只是一只手工毛线玩偶。其实,总结来说,不过就是改变环境,改变自己,提升周围对自己的吸引力,增加自己对生活的注意力,就是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