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这是我在一个妈妈赋能读书会做的分享,也是第一次在快速学习一个新事物后快速输出。虽然用了两天的时间,但自我的收获还是非常大的。为了这个分享,不仅写了稿子,录了视频,还自己剪辑,最后正式发布到微课和B站上,不甚完美的一次体验。
正文:
关于思维导图,大家一定不陌生,因为这几年市场上思维导图的热度非常高,而且大量的牛人都喜欢用思维导图来记录学习笔记。而其中,又以手绘思维导图更加广泛传播。因此在分享之前,我先提一个小问题,思维导图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为了让大家有更好的感受,我特意上百度搜了几张思维导图:
有信息量大的:
也有相对简洁的知识点罗列的:
还有信息量超大的:
那么,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描述思维导图给你的印象,那会是什么呢?
事实上,我关注思维导图已经很长时间了,思维导图给我的印象就是:
专业,复杂,还有,手残党勿近。
尤其是手绘思维导图,除了赞叹,更多的是不解,为什么要费那么大的劲,花那么长的时间,画出那么好看的“图”?思维导图,到底是“图”,还是“思维”?所以在这之前,对思维导图,表面看似欣赏,小我实际有点“嫌弃”,但真我其实是“羡慕嫉妒恨”,因为我是手残党,吃不到的葡萄总是酸的。
直到我遇到了竖屏思维导图,让我突然眼前一亮。原来思维导图可以是这个样子:
所以呢,今天我想尽量用最简单的语言,把我理解的竖屏思维导图的底层逻辑传递给大家。而且,这个逻辑非常有趣。
奥秘一,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你会发现另一片天空
撇开传统的手绘导图,其实导图工具发展到现在已经非常非常多了,而我们最熟悉的其实就是“发散型”结构的导图。我们常常会有一个中心点,然后围绕这个中心点,我们会引申出很多很多的分支,就像一颗大树,除了树干,会有很多的树枝,而树枝上还会有很多树叶。如下图:
但是,这种导图的局限性在于,首先,一旦内容增加,横向的维度你很难展现全貌,内容太多太密,已经失去了记忆的效果。
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移动端,也就是手机PAD等设备的普及,大量的学习者已经很少再打开电脑去看图了,绝大多数人更喜欢的是便携式电子产品,而这些产品是竖屏,看这种类型的导图,你只能一个个部位放大了看,显然,体验是非常差的!
既然如此,为何不把内容竖着放呢?
看看下面这张图,其实内容是一样的,只不过是展现方式变了,如此情况下,在手机上是否就合适很多了?
也就是说,我们用“模块”+"色彩“划分的方式,代替了传统的“总分支”结构,也能完整呈现内容,也可以很好的梳理知识结构,同时在呈现效果上匹配了阅读者的需求,一举多得。
奥秘二、你所看到的,不一定就是真实的,打破认知,才能有突破。
在分享了奥秘一后,我们来看看这张图的秘密,其实只有2个关键:
第一步,打破层级的概念。
把一级”中心主题“变成二级”分支“,成为你的标题。而下一级三级的内容,也变成二级的分支,形式上都是同级别的内容,通过新的构建“模块”+"色彩“重新布局。
第二步,隐藏那些你不必要展示的底层的信息。
隐藏辅助连接的线线条条,逐步蜕变成你想要的效果。
以上图为例,把隐藏的信息再重现出来,你就可以看清楚,底层结构原来如此,似乎也没有那么神秘了。其实也就是一张常规的导图。
奥秘三、表面很“简单”的东西,背后有时很“复杂”,用心最是关键。
其实这也不算是什么秘密吧,应该算是一个道理。以上面我自己做的阅读笔记为例:
你看到的是这样的,
其实背后,是这样的,
只有你的目标很清晰,并为此不断思考不断练习的,才有可能达到你想要的效果。
在此,送给大家一段话,正是《如何阅读一本书》里面的原文:
所谓艺术或技巧,只属于那个能养成习惯,而且能依照规则来运作的人。这也是艺术家或任何领域的工匠与众不同之处。要养成习惯,除了不断的运作练习之外,别无他法。
并不是每个人都清楚做一个艺术家是要按照规则不断练习的。人们会指着一个具有高度原创性的画作或者雕塑说:“这是前人从没有做过的东西,根本没有规矩可循。”其实这些人是没有看出这个艺术家所遵循的规则而已。严格来说,对艺术家或雕塑家而言,世上并没有最终的、不可打破的规则。
而规则,在我看来,就是那些底层的东西,在做任何事情之前,搞清楚底层运作的逻辑,然后才能熟练的应用,最后才有可能在相应的基础上去创新,或变革,或whatever,找到最适合你自己的方式。学习也是如此。
最后,时间有限,我想说的话还蛮多的,只能给小伙伴留三个思考:
1. 你觉得思维导图,到底是给自己看的,还是给别人看的?
2. 你觉得别人的思维导图,真的能帮助你的记忆知识点吗?
3. 花时间去做这个图,到底图什么呢?
那普通人能不能画出这么好看的思维导图呢?必须是可以的,但是15分钟讲不完,哈哈。感兴趣加我,我告诉你我师傅微信号。
好了,我今天的分享就到此结束了,感谢小伙伴们聆听。
后话:
1. 我觉得思维导图本质是给自己看的,因为只有自己整理的,才非常清楚信息间的逻辑联系。
2. 如果你能让别人也看懂你的导图,那才是真正的牛。
3. 师傅说的,花时间作图,再分享出去,其实是利他行为,当然,传播的效应最后还是可以利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