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渡,指搭来回渡的船渡过河流或其他水域。语出《明律·兵律三·关津》:“如遇风浪险恶,不许摆渡。”
喜欢摆渡这个词,可能是由于自己是生活在水边,小时候爷爷就是撑着摆渡船的。那还是一种很小的船,没有机械设备,靠的是人力掌橹,我摇过那橹,带着船走,需要很大的力量,我摇不动。而这橹发出一种奇怪的声音,类似“勾噶”的音,我们这里就以这个音来称呼它,它只负责从岸上将人送往大船上,或接大船上的人到岸上。这种船不能经风流,小时候在台风季,经常就在门口看到大浪卷翻这样的小船,因此,一到台风前,大家都涉水下去,把这些小船串接在一起,以挡风浪,有些破旧的船还是会在碰撞中散架。而现在,这种船已经绝迹了。现在更多的是叫渡船或“小机轮”了。
因为小时候家门口是喧嚣的海港,捕鱼船常常要在午夜回港,常常半夜里听到摆渡的叫喊声,那声音,随着海浪声,成了我小时候的“生命印痕”。
后来,看了沈从文的《边城》,翠翠的爷爷也是一个摆渡者,总觉得他的摆渡更悠闲更自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不急,也不争,而这个渡河也没有多大的风浪,渡河之人也更显得平和,打趣、笑骂,如桃花源中人。
最近,因为电影《摆渡人》的热播,这个词又频频出现在我的视野之中。曾经把自己的职业老师比喻成摆渡人,现在看看,摆渡这个词,好象有很多的隐喻。河可以是时间之河,生命之河,事业之河,成长之河,那摆渡就更多了。在查百度时,发现“百度”与“摆渡”其实同音,也是起了知识的衔接,竟然发现,这个词现在也用于信息储存的转移上了。
上阶段在看克莱尔·麦克福尔的《摆渡人》,小说其实也有很多的隐喻之处。
荒原:人生其实就是一个荒原,而这个荒原的特点就是人的心理的投射,快乐时荒原是晴天,忧郁难过时荒原是狂风暴雨。而在西方小说时,荒原是一处明显带有象征意义的意象。鲁滨逊的海外荒原是一个有小山有溪水,林木繁茂,有成群的野禽的未开发的处女地。杰克·伦敦笔下的荒原是饥饿、恐惧,时时听到狼群嚎叫的生存竞争之地。勃朗特笔下的呼啸山庄就在神秘而充满暴风雨的荒原之上。荒原,总让人感觉神秘、不可预知,而人的心理也是如此,因此这本小说中的荒原不仅仅是外部存在的,更指向人的内心。
离家和归家:文章的前面写的是迪伦的离家,她并不对自己的离家而悲伤,她的家其实是在荒原之中,爱在哪里,家也就在哪时。这几天我一直的思考,麦克福尔为什么一定要迪伦回归呢?我不喜欢回来的那一段,感觉就好象《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似的。而自己细细思考,迪伦的回归其实是有隐喻的,在回归的途中,她已经成长了,能坦然地面对生活给予的一切,因此,是她带着崔斯坦走回归之路。
最喜欢的就是这小说的结尾,完全是我最喜欢的,平实而有意蕴:
迪伦:原来你也在这里。
我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