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下洞庭初,思君万里馀。
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
欲奏江南曲,贪封蓟北书。
书中无别意,惟怅久离居。
这首《彩云怨》出自唐朝"巾帼宰相"上官婉儿之手,其以绵长,深情著称。
是我最爱上官婉儿的一首诗。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歌短短40个字,克服了宫廷诗情感表达上的贫瘠,堪称"宫廷诗的自赎"。
然而,说起上官婉儿,可谓一生跌宕,深陷政治漩涡,此生未曾逃离。
1.
公元664年,上官婉儿出生于当朝宰相上官仪府上,是上官仪的亲孙女。理应锦衣玉食,无忧无虑的成长。
不曾想却因武则天的一句话被诛连九族,发配于深宫掖庭做婢女。
其实,原因很简单,当时的唐高宗苦于武后干政,正处于无济可施的状态。
左思右想后得一计,便召来平日信任的宰相上官仪,命其拟奏书,弹劾武后干政。以便自己乘机废后。
于是,得到皇上批准的上官仪摊开召书,开始咬文嚼字,措辞断句。谁知早已在高宗身边安插眼线的武则天,听询匆忙赶来。
一顿软硬兼施后,怕老婆的高宗瞬间失去招架之力。开口把责任全部推给上官仪,而武则天岂是肯善罢甘休的主,面对要把她脱离后位的政敌。
一道懿旨便诛杀了上官仪全家,有口难辨的上官仪成了高宗对付武后,失败后的替罪羊。
那时,婉儿刚出生还不到一岁,却因此案件,与母郑氏被遣掖庭。从次开始深宫暗无天日的童年生活。
直至婉儿长到14岁,她的聪慧过人,才学渊博在宫中逐渐流传开。
爱才的武则天得知后,召来婉儿看到她一挥而就的诗作,称赞"此女绝非凡骨"。
也许是命运的安排,即使诛连九族,身为上官仪的孙女还是能得到武则天赏识。
此后婉儿便在武则天身边,担任拟写召书的工作,这项工作一做就是28年。
期间,疑心病重的武则天不是没有怀疑过婉儿。而婉儿也不是没有想过要报仇,中间尝试过数次,却都以失败告终。
为什么最后两人能够和平相处,那是因为此时的婉儿不比当初,如若不是得到武则天的提携,她也只能埋没于深宫。况且,祖父上官仪和父亲上官庭芝被杀害之时,婉儿尚处于襁褓之中。
没入掖庭后,母亲郑氏也不敢在宫中多提及家事。家仇从一开始就在婉儿心里埋的不深,她的死心踏地源于武则天对她的知遇之恩。
武则天正是猜到婉儿这一心思,才放心把她留在身边。就这样两人大度的摒弃以往恩怨,开始在政坛的密切合作,最终达到双赢。
2.
可是伴君如伴虎,做武则天的首席秘书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好在兰智慧心的婉儿善于察言观色,懂得见机行事,并且做事谨慎严谨。
另外自小练就的一手好字,更是锦上添花,何况还能把召书写的文采飞扬。
这一切都让武则天感到赏心悦目,也渐渐离不开她,这时婉儿的政治地位越加稳固。逐渐成为武周时期影响政坛的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一代"巾帼宰相"的女政治家由此诞生。
然而,除去女皇的首席秘书身份,婉儿的第二个身份就是女诗人。
传承祖父上官仪的优良传统,婉儿开创了以《彩云怨》为代表的"宫廷诗的救赎"。
婉儿在诗词方面注重诗的形式技巧,对声辞之美尤为看重。中宗时期,因其政治地位的影响,"上官体"一度成为上流社会创作的主流。
王梦殴在《初唐诗学著述考》中记载"尤以中宗复位以来,迭次赐宴赋诗,皆以婉儿位词宗,品第群臣所赋,要以采丽与否为取舍致权衡,于是朝廷益靡然成风"。
婉儿也曾出过多卷诗文集,有二十三首作品收录在《全塘诗》中。
3.
作为如此有才学,有能力的新一代职场女性,婉儿选择晚婚。在武退位后,42岁才嫁给登基皇帝中宗,被封昭容。
婉儿的婚姻观属宁缺毋滥型,哪怕在当今时代也是少数派的代表者。
但是,婉儿也曾有过心动时刻,相传红梅妆便与此有关。
一次武则天与当朝宰相议事,命婉儿负责一旁记录,不曾想在不经意抬头的间隙。婉儿看到其中一提拔伟岸的身影,其相貌俊美,气质非凡,顿时好感来袭,一时竟忘记提笔记录。
武则天看在眼里,不禁怒火中烧,回到后宫便顺手拿起身边的小刀,扔向婉儿。刀不偏不倚刺中婉儿额头眉间的位置,从次留下疤痕。
聪明爱美的婉儿顺势在疤痕处纹上一朵梅花来遮盖,自此,红梅妆盛兴于大唐,成为争相模仿的新妆容。
还有一种说法,是因婉儿与武则天的男宠张昌宗有私情被武则天知道,武后一气之下,动手刺伤婉儿。
无论是那种言论都证明婉儿有过萌生感情的阶段,但被强势的武则天制止。
而后武则天之所以把婉儿托付给中宗李显,一方面确是为婉儿今后的生活找依托,另一方面是出于政治原因,希望婉儿能够继续宣扬武周的政治思想。
而婉儿在这方面也做的很好,即便已是中宗的昭容,局正三品,婉儿依旧不甘于安于后宫。
仍然用政治手段影响着朝廷的风云变幻。在神龙政变时,临危不乱,找准政治方向,救下了包括自己在内一干人等的性命。
但这次政变让婉儿心里存有余悸,于是,她又变换政治格局,与太平公主统一了战线。
虽然如此,在公元710年的唐隆政变中,婉儿还是永远的香消玉殒,结束了一生风雨飘摇的命运。
4.
上官婉儿的墓2013年在陕西出土,这一出土引起了当时社会的强烈关注。
上官婉儿墓是典型的唐代墓葬,坐北朝南,长斜坡墓道,五个天井。这座墓从规格上看符合上官婉儿的身份,不存在所谓的贬葬。
只是墓里有明显毁坏的痕迹且陪葬物品并不多,专家推测或许有被盗墓的可能。但仔细推敲后,排除了盗墓的猜测,确定为官方毁墓。
说起官方毁墓,我们还要回到公元710年,那场由太平公主与李隆基发动的政变。政变的目的是为了推翻韦后和安乐公主为代表的政治势力,政变很成功,圆满完成此次政治目的。
可是,李隆基的目的还没达到,是清楚了韦后代表的第三方势力。
但还存在以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为首的第二方势力,上官婉儿作为太平公主的政方。
如果此刻不除,日后定是强劲的政治对手。所以,李隆基为避免再生出的棘手事端,采取果断的手起刀落式赐死了上官婉儿。
事后,得知这一消息的太平公主为永久失去一位政治好帮手,而扼腕叹息。
于是按照当时婉儿的身份品级安葬她,而当时的李隆基为表明自己的立场,选择推倒政敌太平公主拥护的一切。
所以,最大的可能或者历史的事实就是李隆基派人毁了上官婉儿的墓。
5.
李隆基虽讨厌上官婉儿在政治立场的摇摆,却不否定其在文坛的贡献。婉儿死后,下令广泛搜罗她的诗作,为其整理编册,还让当时的大文豪张说为她写序。
上官婉儿一生风雨兼程,正是她对于权利的膜拜与依赖酿成她最后的悲剧结尾。
她一生游走于权贵之间,被权力利用,为权力牺牲。
如今许多人对上官婉儿在政治方面的评价,多是跟李隆基态度一致。说上官婉儿没有政治立场,一直处于左右摇摆的状态。
其实,这是受制于环境和个人气质。婉儿跟武则天有一点很像,她们在政坛都属于白手起家类型。
武则天是因出身小门小户,婉儿虽出身相府,家人却都被武则天处死。在政治上无人能助其一臂之力,她只能通过一直变换立场,以求自保。
然而,上官婉儿一生混迹官场,有才有智,却英雄无命。
婉儿作为政治家特殊身份造就悲剧下场,可作为诗人,其为推动一代文风做出了巨大贡献。
婉儿曾建议扩充昭文馆,主导各种赛诗活动,这些都影响后来的盛唐气象。
上官婉儿一生命运多舛,喜忧参半,无论后世如何对她进行评判,历史真相会最公正的告诉大家。
历史的推敲本沉重而冗长,但无可置疑的是婉儿的才学。如果她后来能专心于诗词,或许就不会有后来的香消玉殒。
上官婉儿是历史独立女性的代表,可称白富美,但原生家庭的败落,让她的人生增添了几抹灰色。
她如此爱权,跟她掖庭悲惨的生活息息相关,因为童年被动的经历,让她以权势给自己安全感。
为了权她失去了女性的温柔,乃至爱情,最终在权力里中生存又在权力中走向灭亡。
原生家庭的苦,造就她骨子里的坚强,却拿走了她原本的天真烂漫,沦为权力的奴隶。
所以不要忽视孩子童年时期的教育,给予孩子温暖与爱的家庭氛围,让爱替代偏执得索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