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想当时为了给朋友捧场,还去参加了网络剧版本的《匆匆那年》的首映礼。在首映礼上看了两集,此后在搜狐上映也便没有去关注。如果不是因为大阿歪买了套票,我想应该也不会神经病一般跑去电影院看《匆匆那年》。
不是因为不喜欢青春片。是很怕做得不好的青春片玷污了“青春”在心里的印记,是很怕做得好的青春片真的勾起青春的伤痛。哈,矛盾的坐进电影院,试图让自己安静下来,挑刺—— 恩,这才是最神经病的方面—— 看过了太多电影,而自己又开始做电影,很难纯粹的像个观众,傻傻的把自己放在屏幕前,跟着剧情里的人一个苦乐悲伤。
这俩女主角是怎么挑的!方茴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林嘉茉一副俗不可耐的模样!她们怎么那么做作!为什么这么多广告!为什么要出字幕把整个故事好端端的割裂开来?! 为什么人物关系交代了乱起八糟——如果没有小说和之前看过的两集网络剧版本做背书,估计入戏更慢......
挑不完的刺。
哪会有那么完美的作品?看了一个小时之后平衡了一下自己的情绪。它,或者说导演/编剧 真的很努力的在让观众入戏,他们在努力的“接地气”,事实上确实有很多接地气的点:时代的事件体现——申奥,时代的环境体现——被家长发现了便不再恋爱,不同类型的初恋形式——相爱,单恋,暗恋等等.....
按理说,带入性应该非常强烈才对,可是为什么眼泪就是流不下来?可是,开车的路上,却一直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绪。它不是让观众对它产生怜悯或喜爱的电影,它是一部让观众怜悯或喜爱自己的电影。
你有在那个年岁跟一个人相爱而又被阻隔的经历吗?你有对一个人无所畏惧死心塌地过吗?在你心里你们的爱情容不下一颗沙而你却能抗住排山倒海的伤害?你有没有泪眼婆娑的央求过一个已经分手的爱不要分开不要分手?你有没有高傲又倔强的说分手明明心里有千万个不愿意?
我不喜欢。它勾起来的伤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