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种快餐式的出现、吸收、消费和循环的知识流传形式正在席卷我们的生活。
在刚刚踏入社会的这一年,加之身处于一线大城市中,身边全都是一些“好学”“奋进”的勇士。每逢周六日,参加活动和各种讲座的人比比皆是。大家都在你追我赶,匆匆忙忙的“积累”属于自己的“实力”。在一段时间里我也是这其中的一员,每周末“匆匆茫茫”,这个字没有写错,就是循环往复的在迷茫中寻找。至于在真正寻找什么自己也无从知晓。心底里只有一个声音:比你优秀的人都在学习都在努力,你有什么理由不去为自己的将来做一些铺垫?于是给自己安排满满的讲座与活动,每天下班后给自己买各种书籍来看。为了满足自己心理上、形式上的“充电”。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真正的切身感受在发生着变化。有时候半夜在睡梦中醒来第一件事都是问自己,这样的匆匆茫茫到底在追求着什么?这样的循环往复有何意义?学习了看了那么多的理论知识与案例,他人的经验总结你又有什么真实的属于自己的收获呢?其实,自己也给不出自己想要的答案。就这样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在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中,自己也患上了现代人都有的通病“知识焦虑”。不知道自己到底该学习提高些什么,不知道自己究竟适合些什么?看到什么知识都想要学习,看到任何新的概念与理论都想弄明白搞清楚,觉得这样的技能很重要,觉得那样的方式方法自己掌握。慢慢将自己置身于庞大的知识海洋中挣扎,不能自拔。直到有一天自己突然觉得这样的自己过于浮躁,太过于急功近利。自己发自内心的告诉自己,该静下心来想一些事请,真正踏实的做一些事情。于是给自己思想放个假,不去做任何与看书、读书、讲座活动等事情,而是接触一下自然,接触一下人群,不再在自己的世界或是与他人比较的世界中徘徊,就这样,慢慢的将自己躁动的内心安稳下来。然后在渐渐的提高对于自己的认知,意识到哪些是自己必须要学习的,哪些是自己的兴趣所在,找到适合的方法。当下的时代,信息量过于庞大,现在的知识总量或许都难以统计,今天出来一个概念,明天出来一个名词,后来又出来一套理论。然后大家相拥追捧,一潮热浪尚未褪去下一波已悄然来袭。想要做到面面俱俱到,最后的结果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找到适合自己学习方法与自己的学习道路,这才是最重要的。
我个人关于充电的建议是,根据自我的规划,多方面,多角度的读一些经典的书籍,然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要疲于对“新知识”的奔波。所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每有新的问题出现必会带来与之相应的新麻烦,这是事物发展于此的本质。其实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所有的细小知识点都在在经典的理论中延伸出来的一个个小分支,可能在这个小分支中有人推出新的发现,有人归纳总结新的名词来解释说明某一个经典理论,于是我们就认为是新的知识与概念。我们要扩大自己的知识见解面,能够从更深层次来挖掘我们想要的东西,而不是一味的在追求新的表面而肤浅的新名词新理论。所谓万物不离其宗,大道至简,在当下这个冗杂的社会中要学会精简,减掉一些无所谓的思想与束缚,把握最重要的,最精髓的思维,纵使世界再怎么变化,你的深度与眼界也会给你还原出世界本来的面貌。
他人交给你的永远是理论方法,而至于最后的实践情况以及后续的发展状况,无论是从控制发生还是到过程把控,都需要在你自身上实践与检验。所以,沉下自己的心,别总想着一味的走捷径,没有捷径可以走的。那些专业的精英专家哪个不是在各种问题中摸爬滚打出来的?那些所谓的干货,哪个不是自己亲自用肉体与灵魂体验过总结出来的?不要总是想着只是多听多看“知识”,如果你自己一直不会多想,多思,纵使再多的讲座,再多的微课,再多的干货也拯救不了你知识枯竭畏缩的大脑。所以,充电的事情,不要贪多,要精,不要给自己满负荷,这样你就不会懂得什么是生活,人工智能在来袭,如果你只知道输入,没有任何输出与自己感性情感的体验,你终归会输给人工智能哒。所以,体现个性,走出自己的踏实路。
一份来自90后的只言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