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这次杨氏24式太极拳团体比赛,一开始我内心是拒绝的。一则,公司新产品刚刚量产,事情繁杂,经常加班,担心无法保证训练时间;二则,自己初学两年陈氏老架,陈氏还没学会,就去打杨氏,生怕弄成“邯郸学步”。
当避无可避的时候,离正式比赛只有3周时间了。
公司希望我参加比赛的理由,无外乎是因为我曾经打过两年太极,应该是有些根底。其实,陈氏太极缠丝连绵,刚柔相济,杨氏太极则中正安舒,两种太极拳从手形、步法、到力量转换,技击风格等都迥然不同。“学拳容易改拳难。”对我而言,改陈氏学习杨式,比从一张白纸开始学更难。再加上我到的时候大家已经学了一个多月,于是,第一周里,我很自然地成了老师的“眼中钉”。边学边改,还要追进度,这是24人的团体项目,可不能给大家拖后腿,我立刻感到压力山大。
为了保证和大家一起的训练时间,我常常是先训练,再回家加班工作。为了跟上进度,只有自己多看视频学习,从此我们家从早上到晚上飘荡的都是一首曲子。每天听n遍的后果就是,比赛结束之后,一听到这个曲子全家人会“吐”,严厉禁止我再播放。
学了两周,架子搭起来了(身法中正、动作熟练),音乐也合上,但就是找不到拳的感觉,总觉得自己在练太极操。直到临近比赛,反复练习,才有了些感觉。
打拳,讲究平心静气,呼吸配合,气到意到,连绵不绝,每一个招式都有技击作用。太极操,则是听到音乐就动作,像舞蹈一样,形似而意不在,不连贯,没力度,所谓花拳绣腿。
比赛中也看到有年青的队伍在跳“太极舞”。出场气势磅礴,服装很炫,动作优美,柔韧性好,“左右蹬脚”踢得也很高,但一迈步、出脚,就暴露了实力。换步时高低起伏,手腕儿转动得如同眼波一样灵活,令人哑然失笑。这哪里是太极拳?明明是太极舞蹈。
印象最深刻的一组,是十几个中老年人。“倒卷肱 ”,提脚、迈步、落脚,整齐得宛如一人,下盘稳固,行步转换中,上盘纹丝不动。就像老师所说,他们头上可以顶个碗,行进间,碗中满满的水可以波澜不惊。“至少有七八年功力!”老师赞到。
真的,“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这些功夫,非百遍,千遍,甚至万遍的锤炼不可得,都是用时间和汗水积累起来的,掺不了假。
比赛可以让人集中时间,反复练习,改进,进步很快;观摩其他选手比赛,可以更深刻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拳打百遍,其义自见”,说到底,拳打不好,还是不够用功,不够用心。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太极拳比赛,对于个人来讲,比赛的成绩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参与其中,享受过程。三周里,有怕跟不上的焦虑,有候场时的紧张,有老师批评时的委屈,也有拿到奖杯时的兴奋和喜悦,更有对老师严格要求的感激,无论是哪种情感,都是人生宝贵的体验和财富。
太极是一种人生,选择练太极,就是选择了一种心态,一种生活方式。从容自得,不争先不恐后,含蓄淡定……希望这些经历都是人生修炼的开始。
1、如果不是比赛,打拳最好是不要配乐。因为打拳行气需要配合呼吸,音乐的节奏会影响呼吸并且干扰动作。
2、比赛结束之后,大家都是我陈氏拳身法打得比以前中正,稳固了。杨氏拳法中正,没想到会对陈氏拳有所裨益,这真是意外收获。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试过怎么知道呢。
2017年9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