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篇文章《当下我们还需要国际教育吗》,世界全球化,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不会关上,培养拥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我们需要国际教育。我国留学的总方针是“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要成为有竞争力的国际人才,如周成刚老师所说的:“我们需要走到世界最前沿的大学,走进最高端的大学实验室,接受最先进的信息。”
出国留学,能开阔人的眼界,看到世界上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不同国度的文化背景,所带来的认知、思考模式、社交模式都是不一样的。经历不同文化的碰撞让我们在面对不同观点和境遇时,不会偏执,有更包容的心态,更客观地认识这个世界。
新东方ceo周成刚用七年时间走访了无数世界名校,他说国际教育的本质是: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优秀的教育实践,每个教育强国都各具特色。欧洲奉行普惠大众的教育理念,竭力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英国教育注重培养社会精英;美国教育则在新大陆爆发了惊人创新能力;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立足本土、放眼世界;日本和新加坡东西结合,既发扬自己的文化,又融合西方先进理念。
在这篇文章中,我又看到了“通识教育”这门学科。第一次知道还是在吴军老师的书上。到底什么是通识教育呢?为何这么多世界名校都非常注重通识教育的学习呢?通识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创新和批判性思维。这些思维会让学生对世界形成自己的看法,而不是轻易被外在和媒体左右,并能从海量的信息中筛选出理智的信息。
特别在美国,通识教育是他们本科教育的精髓。涵盖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这三大领域是基本人类知识的积累,学过的孩子会对世界有一个基本的认知。通知教育会告诉我们文明的来源,世界是如何进步的,我们的生活是如何被科技改变的。
学习任何专业都需要深厚的基础知识,哈佛大学推行培养全人的通识教育。哥伦比亚大学的通识教育,要求本科学生广泛阅读名著,探索真理,开启心智。这也是我们的孩子需要从小广泛阅读最大的原因。
周成刚老师说:通识教育育人,专业教育育才,两者结合,才是真正的人才。先读无用之书,再做有用之人。大学的意义绝不是仅仅让本专业成为某个岗位的敲门砖,选择的背后,基于通识教育带来对人类社会的理解,背后是人的温度。
俞敏洪老师当初创办新东方也和出国留学有关,让学生走向世界,把世界带回中国。让新东方成为出国留学的桥梁,归国服务的彩虹。阴差阳错把握住了时代的风向。人为什么要出国?因为人生是来体验的,这个花花世界值得你去经历没体验过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