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以前在教育行业任职过一段时间,看过少说也有上千个家长的面孔,以至于到后来,理解之前同事们说的,当这个家长一进门,大致就能摸清是什么类型的人。后来,确实感觉,家长们的教育理念还是有所差异的,我觉得基本上可以概括成以下三种类型:精英培养型、中层教育型、自由成材型。
孩子在幼小阶段,基本上差别不大,孩子们在我看来,都是天资聪颖的。除了极个别,在后天精神压力下,导致了其他疾病影响了正常的课业学习。这种情况,毕竟发生的概率还是极低的。
天资聪慧没有善加引导,以及孩子在后天环境下自身形成的素质,才是造成个体差异的原因。这也就是为什么,早在《三字经》里,就有“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类的句子。这部蒙书既是教给幼童的,更是让幼童唱给父母学习的。
因为在子女成年之前,孩子的发展环境还是受限于家庭环境。这也就是众所周知的一句俗语,“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里强调的是家庭经济条件,对孩子的影响。事实上,经济造成的压力是一方面,更重要是因为经济原因的背后,家长的教育理念。
经济上的一时窘迫,并不可怕,因为只要人还健康,有能力也有心去赚,总会获得些来源,无非就是多少而已。要命的是因为经济紧张,带给人精神上的“贫穷”。这种思维,才是最难扭转的,而且也是极易传递给下一代的。
2
之前BBC做的一档反映中英教育的对比纪录片,引发了民间热议,有一种观点,告诉大家,实际上英国是在不动声色的做着社会分层。然后,就开始了关于国内教育、社会层级之类的话题热议。
事实上,这部纪录片成功的做到了,让大多数国人,开始在教育的问题上,无法逃避的睁眼面对,并开始有所焦虑。然而还是有人,觉得教育这个问题,无所谓,孩子会读就会读,不会就找公立学校老师的麻烦。
我想,你如果看得仔细,就已经注意到了,我说家长找麻烦的对象,是“公立学校”的老师。为什么是这波人受影响最大呢?以前的教育,基本上是公办为主,不好当的老师,基本上处于初中阶段。这个时候的孩子已经进入青春期,在校受了委屈会自我保护,家长也不怕到学校得罪老师。
而现在的情况是,随着学校与家庭的教育理念矛盾愈演愈烈,已经升级到了幼小阶段。不匹配的现状,让老师和家长各有各的委屈,更是各有各的理。近日媒体上还有报道称,有一位家长怒怼老师,“你不要拿钱不办事”。消息一出,又是一阵热议。
3
未来的教育,依我个人理解,必将走向优质教育私立化和公办教育集团化两个选择方向,这已经是可以预见的明显趋势。只是伴随国内各地经济状况的不同,演变发展得步骤会有先后,地缘关系的影响也会导致,在教学质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不会改变的是,公办教育,在未来会普及大众,成为最基础的教育保障。换句话说,家长们拼命抢学区房上公立优质学校的日子,还会存在一段时间,但是,你家培养的孩子,和以培养精英人才为目标的家庭他们的孩子比起来,孩子们做同窗好友的机会,其实是越来越渺茫了。
你感到紧张了么?被素质教育、快乐教育忽悠了一阵以后,还继续找学校老师的麻烦?课内不让布置作业,上课跟不上,看人家孩子上辅导班,然后觉得应该和别人一样,你家孩子也上是么?辅导班也是有区别的。并不是人家的孩子在读什么,你家的读了就行。
看过一些报辅导班的家长,要么在接孩子的时候听风就是雨,要么打个电话咨询教育机构只关注课程价格。说句不好听的,盲目的选择,不过是给自己推卸责任,花钱买个心理安慰,还振振有辞的让孩子误以为,他/她以后考不了好学校都是因为孩子自己太差劲。
与其把自己做不到的事,全然忽略不计,完全寄希望于下一代身上,倒不如在自己还有能力的时候,好好努力做点更有用的事吧。英国那位已经离世的“铁娘子”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她的父亲在她小时候,只是一个杂货铺店主,后来慢慢努力成为了市长。她的父亲没有看到女儿成为首相,而在玛格丽特心里,她的“市长”父亲才是被她一直对外宣传最引以自豪的形象。
人如流水,上下波动,一潭死水,哪里会有活力呢?世上本就没有完全平衡的事,只是每个人做好自己能做好的事而已。培养社会精英的家庭,焦虑的中产妈妈,放弃教育的快乐父母,哪个时候都存在这三种类型的父母。不过,就是家长们各自愿意承担的使命不同,各自作出的选择不同罢了。
收起心底哪些盲目的教育焦虑,先反思好自己,才有资格去教育孩子。
END
感谢您的阅读与点赞,如果能分享别人,是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