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工作你已经确定不是自己想要的,你会选择忍?狠?还是滚?
除了忍和滚这两种选择,狠这个大多不太现实,你的主管之所以能当你主管,肯定有他过人之处,比你的能力强。
在没来培训之前,我以为班上都应该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像我这种工作几年的没有,但是万万没想到,一个宿舍6个女生,有4个已婚的,其中有一个姐姐已经小孩6岁了,来学python(因为人工智能现在很火的一种计算机语言),她说她以前从来都没有接触过计算机语言,因为教书工资低就不想干了,就来了。
开班自我介绍的时候,有一部分人有工作经历,不喜欢以前的工作,或者工作前景不好,来培训。这些人都是对的,知道及时止损。
但是我们身边还是有好多人,不愿意放弃明知道不合适的工作,因为“我们毕竟做了这么久”;不愿意放弃一份完全绝望的感情,因为“我们在一起太久了”。
经济学有个词叫沉没成本。沉没成本是指由过去决策已经发生了的,不可能因为现在和将来决策改变的成本。简单来说就是已经付出的且不可能回收的成本,比如时间、精力、金钱等。
比如,一次周末我去看星际穿越,电影票是45元,但是我对这类科幻片并不感兴趣,由于自己花了钱的,就在那睡了2个半小时。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当你进入电影院的瞬间,这45元已经损失了,这叫沉没成本。但是当你坐下15分钟之后,发现这个电影自己并不感兴趣,如果你选择离开,还可以节省2个半小时,去进行其他的活动,这叫机会成本;如果你继续坐下来,你会继续浪费接下来的2个半小时,这个叫追加成本。
已经投入并且损失的价值,会造成我们对未来投入的判断,这是沉没成本模式。
大家都有去超市购物的经历,站在一列队伍后准备结账。过了一会,发现这列的收银员工作效率极低,而且前面准备结账的人所购商品很多。但是我们往往心想“已经排了这么久,现在转移,前面的时间不就白白浪费了?何况已经前进了一段距离”然后选择继续在此列排队。
由于害怕损失,所以继续投入,到后面损失的却更大。这是我们常犯的错误,沉没成本模式。
害怕损失的人,往往损失的越多。
买衣服只因为逛了很久的街。
结婚只因为谈了太久的恋爱。
继续工作只是因为干了很久。
英国有句谚语是别为打翻的牛奶哭泣,意即中文的覆水难收。但我们还是有很多为打翻的牛奶哭泣的人。
为什么会这样了,古典老师在他的书中分析,人对损失的感受比获得的感受强烈约4倍。(尝试在内心体会一下,如果我借你100块,还你102元的快乐;和我借你100块,只还你98块的恶心感。)在同样的刺激下,人们总对失去有过高的判断。
所以我们总是害怕损失,而忘记我们可以获得更多。如果勇于承受这些损失,我们便有机会把我们的生命投向无限资源的未来,找到更好的途径来弥补这些损失。
在生活和工作中杂事缠身,特别需要我们权衡利弊,懂得取舍,分清重点,这是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
舍得舍得,能舍才能真正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