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可以算是当今最炙手可热的词之一了。最近又出了一个「互联网+」,几乎所有东西都可以被它「+」一下。它被使用得如此频繁,我想很多人也许已经忘了它还有另一个称呼:因特网。因特网是英文「Internet」的中文音译,也是它诞生时的称呼。盖因中文土壤里,没有生出互联网这个东西,当看到互联网时,一时不知道该如何称呼,就用了音译的因特网。
其实这种情况早就发生过了。面对外国语言生成的东西,创造的概念,本国语言在接受时不可避免的要颇费一番翻译的功夫。这和两种语言下都有的事物不同,都有的事物只需对应即可,比如英文的Road,就不会翻译成「若德」之类的,因为中文里就有「道路」。
当别人有,而自己没有时,如要称呼它,最简单粗暴的,当然是音译。比如前文所说的「因特网」,又如更久远一些的「德先生」和「赛先生」,以及「费厄泼赖」。后者曾出现在语言教科书里,作为经典文章传世,可见当初国人面对新事物的急切心情。
音译总是权宜之计,最后还得从自己浩如烟海的文字中找出几个来,恰当的表达出那个意思。这种寻找并非一件简单的工作,简直可以说是一项艰苦卓绝的工作。
比如前面提到的「互联网」,相对于英文原义,只能说中规中矩,能用,却仍未达到恰如其分。一件简单的验证方式是,当我们说「因特网」时,并没有说「费厄泼赖」时的别扭感。我想,我这因为「费厄泼赖」有一个更恰当的本土词汇的缘故。
另外还有「物理」这个词。最开始找到的对应词是「格物」,取自《大学·礼记》。我们知道,物理学早已超出了格物的范畴。虽然「物理」二字没有出现在任何典籍之中,但它更为抽象,反而更加贴切英文原义。
值得多说一下的是「科学」一词,也就是前面提到的「赛先生」。科学是人类文明步入现代的标志,遗憾的是它也未能诞生于中文语言环境中。如今我们说一件事情是正确的,有道理的,会说它是科学的,反之叫做不科学。我曾经看过一篇数万字的长文,痛斥「科学」二字翻译的偏颇。我认同这篇文章的观点。偏颇的症结在于「科」字。科字的问题在于,它使人联想到的是分类,所谓分科而治。科在中文里的本意,就是区分禾的品类和等级。造成的不良后果是,会误导人们认为只要上了体系的知识,便是「科学的」。当然,知识的分类和体系化,是「赛先生」的工作,但更重要的是工作的方法和态度,即「实证精神」和「承认自己并非无所不知」。有些人把科学等同于科学家说的话或书本上写的东西,这就如同将时间等同于钟表。科学的反面是现代文明之前缺乏实证的巫学理论和全知全能的宗教学说,但「科学」二字,并没有体现这一点。
新事物的翻译工作是困难的,而且即使付出了努力,也并不一定能找到那个最恰当的词。所以有些词,几百年来仍保留着最初音译的样子。「逻辑」就是这样一个词。看到这里,有些人心中未免会有些小小的悲哀,为什么好些重要的词都是外国生长出来的呢?这其实是文明强势的必然结局。我国也有输出的词语,比如「功夫」。如果把整个地球的文明看成是一个整体,哪个地方生长出了优秀的东西,它便流往各处,这是一个让人类整体文明进步的良好机制,没必要为此感到悲哀。在历史的长河中,中文便吸收了各式各样来源自处的词语,比如来自印度佛土的「般若波罗蜜」。
还有一种情况是,由于民族禀性的不同,而找不到那个合适的词。「浪漫」就是这样一词。长久以前我都认为这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词,直到学习了英文单词「romantic」。我想,这是因为翻译实在太过神妙的缘故,这种神妙,本身就是一种「浪漫」。在古代的书籍中,虽然找不到「浪漫」一词,却能找到很多真实的浪漫之处。直白地说出「浪漫」二字,反而是对浪漫气氛的破坏,就像要说「我爱你」,却说「今夜月色很美」。
END
关于翻译,你是否也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词?在留言里告诉我吧如果没有也没关系,你可以把文章发给好友,让ta也找找看嘛
最后,远方的河,期待你的关注。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