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正面管教》这本书后,总觉得里面讲的内容有些“干巴”,我总想怀着“坚定而和善”的理念去正面管教,遇到孩子哭闹时还能逼着自己控制情绪去管教他,平时育儿却常常忘了该怎样去做。也许是因为这本书过于工具性,也许是自己还没有读透,所以要拿《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帮助我,是不是考虑再写篇文章,把这两本书给做一下对比呢。
至于为什么要读这本书,原因也很简单,上次看樊登老师的《活好》的讲书视频,又买了那本书去读,感触颇深。所以去看了樊老师在《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的讲书,然后决定买这本书去读一下,希望更有收获。
如果说《正面管教》是在谈“坚定而和善”的去育儿,《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就是介绍“情感引导”的育儿方法。与《正面管教》一样,这本书有些啰嗦,主要内容都在前两章里面。作者在全书中给情感引导做了很多的定义,一会儿说它是深厚的亲子关系,一会儿又说它是正确的向孩子传授情感;一会儿说要帮助孩子认识他们的世界,一会儿又说要给孩子选择的机会(老外的书有时候就是这个样子,我们中国人应该需要适应他们的写书习惯)。
我喜欢全书第一页,编者的话中对情感引导的定义,它是让孩子从出生之日起就懂得自身情感的意义,能够识别和利用不同的情绪,并且能够进一步认识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变化。情感引导的本质是允许和鼓励孩子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通过和孩子共同分担责任来建立一种“分享权力”的平等关系,以此来调动孩子的内在能动性,让孩子学会在成人的帮助下自己解决问题,并学会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亲密的关系。
我拿着这个“纯概念”来套取全书的内容,对阅读理解全书起到了很好的支持作用。
作者首先用自己痛苦童年经历和自己教育孩子的成功来对比,敦敦教导读者要坚持用“情感引导”的方法。他列出了我们育儿的四个误区:
①做一个控制型父母与放任型父母。控制型父母的典型策略是命令与威胁,而放任型父母的特点就是无奈的摇头。而这两种父母都不会让孩子得不到家庭给他的归属感和安全感(与正面管教是一致的),不会成为一个有责任的人,
②去轻视、低估和否定孩子的感受。如果孩子认为你不重视对他的理解,他们也不再依靠你和指望你(包括其他人)来帮助他,这会导致孩子长大以后不懂得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③用外部激励和奖赏的手段。作者说70%的父母采取这个方法去教育孩子,我觉得肯定超过90%,我就经常用这个方法。而作者却说,孩子们最希望得到的不是贴纸和什么新玩具,而是你的关注,要去理解和重视他的小小世界,让他感到尊重。
④以消极后果作为惩罚。消极后果就是惩罚与犯的错没有什么联系,消极后果其实就是一个找你事、给你教训。如果是我犯了错,我接受承担合理的后果,但你要是提出没有道理的惩罚,当然不愿意。其实,孩子也一样,如果因为贪玩错过了吃饭的时间没有饭吃,这是合理的后果,孩子就会养成按时吃饭的习惯。而因为不吃饭就对他大呼小叫,产生的自然是消极的后果。
在第二章,作者先是表达了情感引导的好处。情感引导可以加强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加深亲子关系;孩子会更有同理心,也能理解与安慰他人的情感,因此会有良好的社交技能;孩子能够更快的从消极情绪中恢复,学会忍耐,知道快乐的意义,提高他们控制行为的能力,在学习中也会更专心,学的更轻松。又提出了情感引导的关键五项:
①播下种子。让孩子提前知道,在接下来的场景中会发生什么事,需要注意什么,然后提出合作、包容的请求。
②观察与判断。本质就是关注,体察孩子的需要。
③聆听。“先听后说”,蹲下来和孩子视线齐平,让他知道你在专心致志的听他说。
④体察并理解孩子的感受。要先去接受并回应他的感受,还要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感受。
⑤同理心。让肢体语言和话语保持统一,再与孩子保持统一。
我认为还有三点非常重要。一是真正的了解孩子,孩子的性格、品质。二是多用情感词汇。让孩子用情感词汇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他的情绪会得到释放与控制,对孩子成长很受益。三是给孩子提供选择。这让孩子感到自己的内在主动性。
作者说,要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努力,情感引导将成为我的第二天性,让情感引导的育儿“习惯成自然”。我认为很有道理,也很有必要,但有两点是比较难做到的,一是理解孩子,二是调动孩子的内在主动性。
真正的理解、清楚孩子的真正需求是不容易的,孩子的成长常常会超过我的想象,上幼儿园以后接触的人多了,做父母的能理解多少孩子在想什么,要什么,我没这个信心。
就算知道孩子的心思,可他有自己的主意,而且会越来越有主意,我能对他产生多大的影响力。
更何况,作者也在书中一再强调,我不完美。我也经常犯错。
也正如书上说,有一天你会发现,你的孩子已经在情感上和社交能力上超越了你。我坚信会有那一天,所以我选择用情感引导的方式去对待我的孩子。
所以,儿啊,爸爸会努力的,做你最好的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