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是10月24日晚宁向东老师在得到APP的直播笔记。本来今天是罗辑思维公司的周二例会,但是因为罗胖、脱不花和快刀青衣三个人出差,周度例会暂停一期,改为由宁向东老师直播。今天感觉宁向东老师的状态非常好,直播非常有激情。因为是直播,所以内容主要是以宁向东老师的第一人称来呈现,希望大家有现场的感觉。
宁向东老师简介:
得到订阅《宁向东的清华管理学课》主理人。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潍柴动力、南方航空、中国石化销售公司等企业独立董事,为三星、华为等国内外企业提供顾问服务,担任中组部、国资委等部委培训项目的责任教授。
直播大纲:
主题:“如何用管理学智慧帮助你高效地学习”。
第一部分,学习的逻辑;
第二部分,知识到能力的过程:经验和阅历;
第三部分,如何应对你的学习焦虑;
第四部分,从管理学的智慧到普世的学习方法。
直播内容:
你好,我是宁向东,有两个月了吧,我们又见面了。今天是这样,今天我想把这个课跟大家作一个介绍,我们讨论如何去更好学习。因为我在跟大家互动的过程中,我也感受到有的同学有一种学习焦虑,其实这种学习焦虑不仅仅是我们课的同学,还有很多在职人员都有这种焦虑,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所以,我今天就想跟大家来聊聊这件事,毕竟是老师嘛,讨论学习的事,天天在这儿干这个事,比大家早学几年,多学几年,所以有一点体会今天和你们分享一下。
宁向东清华管理学课的内容:
这门课实际上讨论的是管理学。我们都知道,公司里面有很多的部门、很多的人,不管你在哪个职位上,你可能都不知道这个部门都存在着。比如说战略部、财务部、人力资源部,企业管理部,还有其他一些部门,部门上面就是老大,管理层这是属于高级管理层,刚才是职能管理者。再往下是业务单位,细到班组。这就是一个企业的概貌。我这个管理学课设计的就是按照各个环节、各个层次大家需要的管理知识,由一般的管理逻辑进行组织。一共14个模块,基本上覆盖了所有企业里面的管理工作。
有些可能你觉得离你比较远,你现在用不到,因为你刚刚入职。我们有很多同学还是属于在校生,还没有入职,你觉得很远。其实不远,就是你刚刚入职,可能楼上的伙计,或者总部的人干的事就是我课里的事。你刚入职,你觉得很远,其实不远,你听我的课会知道总部的人想什么。当然总部的人听了以后觉得可以去借鉴一下其他人的方法,改善自己的工作效率。
大学生也一样,有了这个知识有了这个储备,这个时候你再到就业岗位上去,你可能就会相对来说比较从容一点,接触工作也会比较快一点,甚至你在面试的时候,可能更快地会融入到那样一个情境中去。
我今天想从这样一个背景下跟你讲的东西,因为我只懂管理学,我懂一点其他的学科,因为我是经济学出身,管理学我懂一点,其他的就不太懂了,所以其他的我不去讲。我就从管理学、经济学的角度去看学习方法是怎么样的。
第一部分:学习的逻辑
我不知道大家看得清看不清,有三个圆,最外的圆叫信息,这是我的定义,不一定对,供你参考。确实我喜欢这样说话,因为每个人各持己见,我没有任何强迫别人接受我思想的想法和意思。外面是信息,中间那一圈叫知识,最核心的一圈叫能力,大圆是信息,先把信息转化为知识,再把知识转化成能力,这是一个基本的学习的逻辑。学习就干这么一件事,就是把很多信息拿过来,变成知识,再把知识中的一小部分转化成能力。
外圈的信息,所有人创造的知识,所有人创造的文字,所有人创造的垃圾,都叫信息。这个互联网时代,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自媒体横行,信息里面垃圾巨多。总而言之,这个信息是别人创造的,这个知识是别人的。
学生在校期间要分专业,那个专业的老师、专业的教授,教育部教委他们有一个专业指导委员会,他们就会每年或者几年调整专业里面的课程目录,然后觉得这个专业的学生要去掌握哪些知识,你在校期间就按照这个知识去上课。
这些知识都是死的知识,有一天你可能工作了,你会把其中一个知识激活,因为你用到了。有的知识你忘记了,但目录还有,存在哪个地方你知道,你把这个知识找过来,工作中再用一下又激活了,激活的知识就渐渐变成你的能力。
所以我们写论文,老师写评语时,强调理论与实际结合,写鉴定的时候写到该生具有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准予毕业。这个就是从知识到能力,把死的知识变成活的能力。
信息到知识到能力,这是传统的专业教育一路下来的。原来信息圈里面大量是专业人士提供的知识,相对来说比较靠谱。现在我个人觉得信息太多了,而且信息杂陈,太多假的知识,伪的知识,错的知识,因为现在是一个人人都可以有发言权的时代,这个东西是好的。但是,它带来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我们需要花时间、花精力去分辨哪个是对的,哪个是不对的。
上周末我分享了一篇文章,去年发生在我身上的,我有一个朋友的小孩要读书,要出国。我们清华是这样的,因为是四年学制,半年时间可以去国外交流,我这朋友的小孩刚好在清华读书,于是,他给我打电话说你和我的孩子聊一下。我就和他聊了一下,他不是去到海外进行正常的四年制的学习,不是本科学习,而是一个短期的交换,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跟他说,对你来说,你的专业课已经足够优秀了。
大家注意,有些我们的订户在后台留言,说我的小孩现在出国去读书,你如果要是读四年书,我个人觉得还是以读书为主。我文章里说的,以吃饭为主、交朋友为主,到处旅游为主,不要把课当回事。不适用,我特别强调,这个不适用的判断就来自于我的能力,不是来自于信息和知识。我的经验、我的阅历告诉我,孩子如果出去读书是读本科,在国外读书,要利用寒暑假做这个事,不需要专门花时间去干这个事。
如果这个孩子是交换,就是我说的原文场景,那篇文章大家看了就知道,那个场景我交代得特别清楚。我们写文章要负责,就像教书一样,教的每节课都要对。所以我做了很多铺垫的情况下告诉他,在你交换的情况下,在你已经把专业课在清华学得非常好的情况下,我个人觉得你要花半年时间出去,不要学经济、不要学管理、不要学专业课,去看世界。
我给你的线索是去通过博物馆和历史课,你选一门课,你总是学生吧,你到那个学校去注册。如果你住在费城,你去修一门美国史。你到欧洲巴黎去,可以修一门法国史。如果去纽约的话,你可以去大都会博物馆,诸如此类,通过历史、通过游历去学习。
我自己的体会,你看到一个很有趣的北非的东西,比如说捏泥人,一男一女两个泥人坐在那,你会想,是不是三千年之前的结婚照呢?那时候没有照片,这个摆在家里面是不是也是一种装饰呢?你产生一种好奇,可能真的就读书,到那去看。
出去以后,所谓行万里路,可能最重要的收获不是你想看哪个东西得到的,而是你看的过程中顺便得到那个东西比你有目的地去看那个东西得到的还要多。
总而言之,我的原文是那样一个原文,现在变成了互联网假的知识。因为有一位“雾满拦江”很有名公号。他说人的认知分九个境界,开篇就说有学生要出国,问清华大学教授宁向东出国应该怎么着?宁教授说:出国不要把上学当回事。这是狗屁逻辑,我没有说过这句话,你出国做半年交换的时候不要把专业课当回事,那么我们出国有什么目的?
我为什么要去国外读大学?天高皇帝远,很多知识是错的知识,雾满拦江,这个雾太大了,现在又没法搞知识产权保护,没法弄。如果是雾满拦江碰巧,谁认识他,我个人建议你帮我传个话,请他再写一篇文章,既然害了人家孩子,最好再写一篇影响力大的文章把人家孩子拉回来,免得害了人。这是我作为教师澄清一下,这就是互联网自媒体泛滥的情况下,你觉得得到了一个免费的内容,实际上我觉得你的成本是巨大的,可能最后的收益是负的。
这有一个知识选择判断的问题,怎么从信息里找到好的知识。特别简单,因为我自己是教书的,我知道我的同行,所以你找靠谱的教授一定没问题。比如说我们清华有位教授叫彭教授,他在我的课上留了一篇非常好的文章,他是非常有影响的学者,在伯克利是终身教授,到我们清华副系主任,现在是人文学院的院长,他是经济心理学引领这个潮流的,国内第一号人物。
我请他到我们课上去留一个他的文章,看上去好像也是鸡汤,但此鸡汤非彼鸡汤,那个熬出来的鸡汤可能就是用什么味精调的,这个鸡汤在在北大熬了四年,到美国又熬了很多年,彭老师年龄比我还大,这碗鸡汤熬了这么多年,我相信一定给你是营养的。
怎么判断?几个标准,第一,这个文章写出来的东西好看。第二,这个路子比较正,你查查简历就知道这个人是靠谱的人。第三,学校里好多书呆子,这人不是书呆子,怎么识别?比如彭老师给EMBA上课,EMBA不好骗,我们的学费北大五六十万,清华五六十万,何以听我的课三千来人听?我就说老板应该给你的员工买,你一个人上EMBA相当于三千员工上EBMA,这就是互联网时代的福利。
北大的陈教授也有公号,我偶尔也看一看,我觉得一定不是骗人的,陈老师的学问在华南理工的时候我就知道,他的很多书包括公号的文章我觉得都是靠谱的,所以多去看这样的。其实很多老师都很好。
第二部分:从知识到能力的过程:经验与阅历
第二步就是从知识到能力,从知识到能力,其实就是有一个经验和阅历的问题。这个东西,很多同学在学习我的课的时候可能都有感觉,这个我怎么不太懂?不太懂没关系,你现在最重要的是学习课。你想想你学数学,你是不是知道每一个数学的公式将来都会在哪用?有些课其实我们说可能还没有你现在这个用处,找不到这个用处,将来你记得一定要找。
举一个例子,同理心,我那个课坦率的讲,挺简单的。不容易懂,我跟你分享刚刚发生的一个故事来讲同理心。两年前,我的一个同事魏教授,很有名的教授,他有一次膝盖受伤,据说坐轮椅了。我听完以后,我跟魏老师关系很好,我说老魏怎么腿一下就不行了,没有任何的其他感受,也不知道腿不行,坐轮椅是怎么心理。十一的时候很不幸,我这个膝盖受了点伤,然后我就一下坐到轮椅里。
最开始坐轮椅的感受,就是挺舒服,起码不疼了,自己不用走路了,别人推着你。但是过了一会我觉得非常非常恐怖,因为我这人相对比较敏感,我第一个体会出来,坐轮椅的时候,你的视野比正常你经历过的视野矮了半截,你只能看到别人的腰,你再也无法和正常人平视。
第二个,就是现在比较流行的词,叫“细思极恐”,我也很担心我站不起来,你想想一个人如果站不起来会怎样?进而我又再去想,过去有的时候说,我们没法打这个球了,没法打那个球了,年龄大了。比如像特别爱踢球,假定我还可以踢,如果不能踢球了,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这辈子就和你最爱好的东西告别了。所以当老魏坐轮椅的时候,我觉得好像跟我没有什么关系,但是今天我坐轮椅之后,细思极恐之后,我发现我有了同理心我,这就是阅历,阅历可以让你一点一点把知识变成能力,这就是知识内化的过程。
同理心跟同情不一样,你在想任何事情的时候,你就容易,不是在外面说我同情你,不是一般的换位,而是把你的痛苦甚至都换到身上的换位,然后去切身地想,这个人为什么会这么想事情。于是,这就会变成你跟客户打交道的能力、和同事打交道能力、和领导打交道的能力、和下属打交道的能力。这就是同理心概念很重要的地方,我课上提到了要有同理心意识,这个意识非常重要,因为同理心可能来源于特质,有的人可能真没有,叫特质的东西,有可能真的是你的禀赋、基因真的没有这个东西。那好,你要有同理心意识,会提醒自己要有同理心。
比如你看到一个人发烧到38、39度的时候,你不仅仅提醒他要好好休息,多喝水,你会想到此时他很难受,他会冷,你融入他的情境了,你想问题、说的话、做的事就不一样了,废话少说,把被子帮他盖一盖,如果你这样去照顾你的同学,你一定会有铁哥们。
第三部分:如何应对你的学习焦虑
这是我今天跟你交流你必须要去想的,你下决心想,想好了,你要做了,接下来讨论后面的事,就是你如何应对你的学习焦虑。这个学习焦虑骨子里面是一种生活焦虑,为什么会有生活焦虑?我体会中国过去30年变化太大了,不要说你有焦虑,我今天可能比你稍好一点,我基本上度过了自己拼命的那个时期,但是我依然也有很大的焦虑,或者准确地说有很强的不适感,就是变化太快了。变化快的时候就像晕车一样,每个人都会有不适感。
我第一次出国,我睡在我同学的租的房子的客厅里,他们两夫妻租了一个两室一厅,还要拿出一室去分租,然后再请人给他付了钱以后,住进来,他们俩夫妻住了以后,我去住厅。这是我第一次出国。那时候每分钱要算着花,我第一个月没吃酱油,因为中国的酱油当时不到一块钱,几毛钱,美国的酱油是一块几美金,合下来十多块钱,我想还是吃盐吧,但不是长久之际。就是在那种情况下生活的。
我们同学做了官,分房子,我们帮着搬家,从12平米搬到16平米,改善,一样的,每个时代都有它的问题。未来一定会有很多变化,特别是在网络化这个环境下,大家的交流频密了,会增加你的交流感和不适感,未来依然会存在生活焦虑。比如工业机器人逐渐进入会排挤工人,工业4.0,最后会使得一批人被智能设备替代,这些都会出现,完全有可能。
这种生活焦虑让那些有上进心的人,按照脱不花的定义,我们的学员都是有上进心的,有上进心的人就有上进焦虑,一定的。因为你不想在那样的一个焦虑状态下面生活,你想摆脱这个焦虑,于是要上进。怎么上进呢?很多人处于这种状况,想上进而不得其路。于是记住一句话,学习改变命运,就开始找知识去学。可是你得到的不是知识,很多现在已经工作的人,他得到的就是信息。
得到了信息,很多信息要通过阅历去处理,通过经验去处理,他没有相应的经验,没办法识别,这时候知识到底有没有用?特别是很功利的情况下,他会对这个东西产生怀疑,于是就变成了学习焦虑。
为什么会有学习焦虑?如何解决学习焦虑?我觉得骨子里就是要去不要把长跑当成短跑,不要把学习解决方案化。所以我的课不给你任何承诺,我的课现在我觉得就是我要教你实实在在的知识,我不把我的课写成娱乐文章。周末的是我会附一些随笔,第一我要对得起清华,没有清华就没有我,我不能到外面把这个课写得太随意化。
第二,我要让知识成为一个你自己来衡量,我是不是通过学习这个东西真正获得力量,因为真正的知识一定能给你力量。要学这个知识,你要把心态从你的车里进到课堂里,身体留在车里,你心一定要课堂里。哪怕车里等人,打开宁向东的管理学课,听十分钟也好感觉自己是在课堂上,你把学习的姿势搞对。不要追求数量,不要追求捷径。我特别喜欢的一句话:不追求捷径就是捷径。
第一个改变:追求质量而不是追求数量。
我们有的时候说读书老是要比数量。跟你分享一个故事:1996年到哈佛去玩,我的朋友丁伟是一位教授,在香港当访问学者,政治系那时候数量分析比较少,大量的是阅读。他作为政治系教授,不知道吹牛还是真的,他说是一天读500页。我这个人是不信邪的,你读500页,我也读500页,我曾经每天读500页。读500页骨子里面就是想办法把它读薄,怎么读都不管用,只有你读过一定数量的时候,突然有一天你发现读薄了。
一本书拿过来以后,你发现可能就来自于某一个论文。举个例子,有一本书叫《大国的兴衰》,那本书就来自于一篇论文,那个论文核心就是三句话,第一,国家大了以后,你的力量就会被摊薄,当你力量被摊薄了以后,在某个局域点上,你的那个能力就会下降,然后当你的局域点上的能力下降,到了一定程度不足以支持那个地方发生危机的时候,大国就崩塌了。
这是一篇很重要的论文,最早是发表在《外交期刊》的杂志上面,后来扩成了一本书,非常厚,但是骨子里就是这三句话。你要了解了这个背景,这个书就很容易看薄,你看的时候就会看,为了强调这三句话,他举的例证,这些例证来自于哪些故事。
比如《蓝海战略》核心的东西就是“价值创新”。你书写成价值创新好卖吗?不好卖,所以哈佛商学院的出版社其实就是一个特别好的商业机构,它把这个价值创新变成了《蓝海战略》,书一下子就好卖了,那个书写得很厚,你就会知道原来这么厚的书,骨子里就是一个价值图。我们后面有这个课,你就会知道原来就这么简单,你会了价值图,于是你就会了很多类似画图适应的场景。
我原来觉得自己笨,一篇英文论文我要读书一周两周,后来有一天北大的一个教授原来在清华,跟我办公室一墙之隔,我们俩聊天的时候,他说他一篇论文也要读一周。你知道吗?知识分子有时候不好意思问,都觉得自己读得快,其实老平读一篇论文也是一周,我以为我笨,他也读一周,也可能我们俩都笨。
总而言之,读快读多是一个方面,我跟你讲,改变我这个认知的是发生在我忘记了是2002年还是2003年,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杨教授,我们俩一起吃饭,他是做过AER的副主编,就是《美国经济评论》,我忘记他做了三次还是四次副主编,因为《美国经济评论》的副主编是非常非常高的地位,象征着他在学术界的地位。
杨教授跟我聊起张五常,张五常我不熟,他们俩很熟,所以他就聊起张五常。他用了一个词让我很震惊,他说张五常的学问是“窄而深”。后来我突然间开窍了,我懂了这个,做学问也好,干事情也好,一定要在专精的领域里做得足够深,你足够深了以后,俗话说一招鲜,吃遍天。
人跟人比不是你什么都知道,比的是差异化,我修水管子好,我去了你就修不上。我们小区里面,好多物业服务工人当然都很好,其中有两个人的修活就很好,他知道怎么穿线,怎么处理,又干净又快,而另外的工人,你会发现就笨,他会把东西弄得到处都是,他走了以后,一片狼藉你还要收拾。同样的工人,为什么那个人是班长,为什么最后打电话要他来解决,一招鲜,吃遍天,他有特殊的技能。所以我当时就想窄而深这个很重要,所以后来我不追求500页了,我追求5页,5页我要把它看得足够得深。
第二个改变:去除速成心态。
第二个要改变的心态,除了追求数量,要改变你的速成心态。我们很多人很多学习是马上要结果的,我跟你说,真正有用的东西是不会马上有结果的。我早前的听力根本不知道说什么,因为我们那个年代,我上中学的时候学英文,我大学的时候四级还是模拟考试,还不是真四级,是北京市的“假四级”,我英文就不是特别好。
我出国的时候,我那个英文坦率讲没法弄。头一天系里面聊天,招待会上碰杯没问题,第二天我去听博士生的课,九个人除了我全是老外,母语全是英文,课一开讲,我完全蒙了,不知道在说什么。非母语的人,他真不照顾你了,不给你用那些让你听得懂的词,让你很舒服的词。
我有时候想我课堂上坐的留学生听得懂听不懂,因为我有这个体验,这就是我刚才讲的同理心。回到刚才的话题上,后来我说怎么办?没办法,跑到大礼堂,我到那去听课,然后听英文,一片一片就飞过来,他们大概是公共课,一千人的大课,最好的教授讲得非常清楚、讲得非常好。但是我听不懂,经济学、管理学我听得懂,历史学的课堂,反正都是一节课堂,学生来回走,我屋里一待待一天,我就硬听。现在有一个词叫死磕,我叫死扛。
突然有一天听得教授也要喘口气,你知道英文说话也是一段一段的,他需要休息、需要停顿。当你能听到这个的时候,你开始听力就进入一个新的状态了。我听到他喘气,我有一个感受,我英文可能要进步。这个是什么?慢功,所以我跟大家讲,不要着急,要慢慢来,特别是学这种课,它不是信息性的东西,你真要把它学懂,特别是有些东西,我有体验你没体验,可能咱俩年龄差不多,你从事管理工作,所以我跟EMBA上课的时候是平等的关系,为什么哈佛的案例是平等,有些你懂,有些我懂,互相讨论,做教授无非见得多一点,懂的比你早一点,然后我去引导交流。这个过程中需要耐心。
第三个改变: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第三个心态就是我要跟大家说的,被动心态。我们现在很多同学学习的时候,不光是我们说在专栏,其实我清华的学生也是,他就是很多希望你都给他。这个东西坦率讲,其实你就不是在学习了,学习中有一个环节叫搜索。
我早年间逃课,除了睡觉起得晚一点以外,我是按照自己生活去学习。我起来以后,踏踏实实吃点面包,然后去图书馆,我们那个年代的图书馆,我记得有一年我就是在国家图书馆,当时叫北京图书馆,那个时候是在死磕港台书200本,台湾银行翻译的,哈耶克的自由宪章,给我很多很多的收获。
死磕的时候,书单递过去了,那书他给你找来,不像今天开架,闭架。你闲得无聊,翻目录卡片,翻卡片过程中其实收获非常大。翻了经济管理以后,翻前面的D,翻到C,A是马列主义,一路下来翻到后面的科学技术。后来翻到医学,好多东西你会发现,翻那个卡片相当于在书店看书的名字,光看书名收获都大得不得了。
把书名先抄下来,然后去图书馆查索书号,递单子。不要被动等着,主动找,现在网络都方便,你搜索的时候会发现很多很有趣的东西。我们现在有些同学,我不是批评,看到我引了文章以后,就直接跟说,老师,你这是在哪引的,你能不能把书名告诉我。
这是哪个出版社的?你去找嘛,我自己就有这个经历,我去找一篇论文,我没有找到这篇论文,但是我找的过程中找到其他有趣的论文。你输入关键词,出来20个论文的书,没有你要的这个,但是有其他的,你从其他的进去以后发现蛮有趣的。这个过程都是学习。
第四个改变:不要有娱乐心态。
第四点就是娱乐心态,一定不要有娱乐心态。我开着车,打发时间,这个是没办法学习的。学课跟信息性的搜寻是不一样的,必须静下心来学。所以今天我不知道讲的合不合你的口味,这是我这些年的真实体会,你一定要有一个主动的心态,认真的心态,下慢功,不追求数量,追求质量的心态。
第四部分:从管理学的智慧到普世的学习方法
第一个建议:下苦工。
我个人觉得第一个建议就是“下苦功”。现在很多同学说死磕精神,我说就是死扛,就是下苦功。学习你不要相信,我最近看到一万小时刻意练习、三天速成,凡是带时间的都是扯淡,凡是有准确时间的,特别是短时间的,快速的这种都是扯淡的。
我当年读书的时候,中学的时候,我老师给我了一本书,里面讲了一个小孩学艺故事。有句话我记得特别清楚“要想人前显贵,必得人后受罪,小子,忍着点”。这就是原话,我那时候十几岁吧,我觉得老师对我不错,把小说借给我看,告诉我一句话。
我给大家看一个东西,什么叫做苦工 。这是宁高宁的手稿,我拿了几页来,这几页是独立成章的。标题是这样的,“评价一项投资,或一家公司运营情况需要考虑的问题”,这是他的华润的时候写的,你看到了吗?一页一页,一共列了多少个问题?227个问题,这是列到最后一页,都是双页写的。
评价一家企业,评价投资,就需要问227个问题,这227个问题,我后来看了,有些可能有重叠关系,但是你知道吗?这是不是227不重要,很多人说我也要列227,227不重要,重要的是里面透着苦功。比如说这家公司有没有对标的,你收购一家公司,或者评价一家公司,这家公司没有对标的公司,后面的很多事情都不一样,所以这就是苦功。
我为什么说我对宁高宁非常敬佩呢?你从这些手稿里可以发现一个企业家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能够像学者做学问一样严谨,所以成功的人背后都有一把辛酸泪,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第二个建议:生活中学习,从小说和电影中学习。
第二就是在生活中学习,管理学一定要在生活中学习,对你来说,与其读很多经典的书,不如多向生活中去学习,去观察。今天我表扬宁高宁之后表扬一下自己,我一个很重要的爱好叫读小说。主持人说你一定要跟同学们分享一下,这是我读的小说叫做《大清相国》,王跃文的小说,我很喜欢读小说,即使时间很紧,我也要抽时间读。
小说一般读两遍都是属于泛读,中间值得读的小说可能有10页、20页,我读小说的时候,10页、20页是要做笔记的,一晚上、两晚上我可能只读10页到20页,然后做笔记。
比如说讲评价同僚,这个市长要不要评价另外一个市长,后任要不要评价前任,还有前后任交接的时候怎么给自己留退路,这些都是中国文化里面的东西,小说里面有很多智慧,管理的智慧是相通的,你如果读到相通性,知识就被激活了。
读小说、看电影,道理就是想办法把死知识激活。我有时候课,一天我可能一小时放一个电影,或者放电影的判断。我曾经跟主持人商量要不要在课上做这件事,我现在拿不来准,这件事是不是更有效便于大家学习,比如一起看电影,看10分钟,我给你讲一下这个故事,还原一下这个道理。
比如我刚刚在清华课堂给我的学生放的《反抗军》,一群犹太人被赶出来以后,在森林里形成群落,领导者产生一个想法,我要形成一个社区,变成一个社区的时候,我们该怎么样一步一步把这个目标达成,怎么样形成领导团队。当这个领导团队遭遇到权力抵抗的时候你怎么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办法,怎么样塑造你愿景、怎么样形成你的文化、怎么样形成你的规则、怎么样形成你的制度,一个电影看起来,基本上管理里面重要的东西都有了。推荐你看《反抗军》,我觉得你可以读小说然后做笔记。
我一节课会讲到团队里面的斗争的这些东西,那个思想就来自于这个笔记里面的内容,然后我自己,这是我最早那个版本的稿,我写了满满一页,每个都是小问题,然后这个就是形成了我自己的关于东方的权力文化在这个领域里面的想法。这个想法再和其他想法汇集,逐渐的就让你的知识丰满起来了。所以读小说是非常重要的。
今天除了表扬自己之外给你推荐几本小说,我给你推荐《沧浪之水》,阎真的小说,好好看,这本书至少能让你少走五年弯路,你可以看到年轻人的成长,看到单位的属性,看到权力的交接,等等里面的很多细节、很多的技巧。他拍了一个电视剧也很好看,叫《岁月》,胡军演的。
第二书就是《大清相国》,这是皇权运作,陈廷敬当宰相时候的谋略。还有一本小说我很喜欢,《遥远的救世主》,还拍了一个电视剧《天道》,是王志文和左小青演的,有些段落还可以。比如说那里面有一段我觉得很有趣,讲的人如何从顶峰退下来,如何从高的境界里面退到一个小城里面,隐姓埋名,每天早上起来到小吃摊上吃一碗豆花、面条,再回去,过年过节吃方便面,一路熬下来。熬两年,因为特殊情况。据说这个作者是清华大学毕业的,他有一个很著名的诗。
全诗:
本是后山人,
偶做前堂客。
醉舞经阁半卷书,
坐井说天阔。
大志戏功名,
海斗量福祸。
论到囊中羞涩时,
怒指乾坤错。
这个气魄我自己特别喜欢,有一个月我就不停写这个诗,坦率的讲,每写的时候,你都会有很多感受。所以说这个管理学的修炼,很多东西要从生活里来。比如我说宋江在浔阳江头写的反诗,你可以从《水浒传》里头找那个反诗读一下,看宋江当时的气魄和情境。洞悉这个能力是管理学极重要的能力,好的电影、好的电视剧、好的小说有助于形成你了解人的能力,有帮助。
因为电影里面、电视剧里面、小说里面作者和导演都把他对于人性的理解,所以名著,就是导演和作者的水平高,他把他自己的很多理解放在人物身上,然后让那个人物表演给你,然后你去体察那个人物,所以有的时候我看电视剧和看电影,比如说看《人民的名义》,我课上讲过达康书记,其实有些东西你仔细看挺有趣的,可能50秒的东西你要反复看,因为演员的表演是内心的反应,你在50秒反复看的过程中,其实你就把这样类型的人看透了。
我以前看的《吕梁英雄传》,我最喜欢看的就是汉奸,林永健演的翻译官,你会发现二把手是怎么表现的。所以很多东西你要懂得品位,要把角色里面的东西品位出来。
第三个建议:分类进行学习,有重点和主次地学习。
第三,要分类学习,哪些是信息类的,信息类的就听一听。今天,这个真的是一个大爆炸的时代,很多东西都会发生大的变化,包括很多东西我都判断,比如说人工智能和人究竟谁战胜谁,我是有明确的结论,因为今天在这儿我不去讨论他,但是我心里面非常清楚,我自己预见的是什么东西,我在课上跟学生有很多交流。
在这种情况下,你必须要有大量的信息、要有海量的信息,每次通讯设备,能源第三个就是交通,发生变化的时候,人类的生活方式都会发生大的变动,所以你未来的人生焦虑会很多,一定的,因为这就是一个变动的时代,不光中国,全世界都一样。
你们可能读到我的一篇文章,讲到世界会加速,贝多芬一首曲子,原来一小时演奏,现在纽约演奏43分钟。在这个加速的时代,你必须获取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的获取可以用轻松的状态。知识的学习,比如管理学,管理学重要的部分,不见得每章重点学,重要的部分反复学。
所以要学会取舍,我喜欢下围棋的人就是因为他就是取舍,比如说宁向东的管理学理论14讲,你可以扔掉七讲,不是说完全不看,我只在头脑中留下痕迹就行了,我可能通过写一写画一画留个痕迹,有人开会的时候,读免费的东西,很可能你在读一些垃圾,你确实觉得很有趣,你与其用那个时间读那样一个有趣的东西,不如轻松读我的东西,然后留下几个概念。OK,另外七个认真学了之后,回家好好弄,好好学。记得我的课吗?领导是可以演的,你的脚本怎么写呢?可能有些帮助。
少看手机,因为手机可能会让你的能力退化。
其实现在很多人,可能就是你,正在听我课的你和我,我们两个能力是不一样的,你的能力已经退化了。为什么?是因为环境,我举个例子,你的忍耐肯定不如我的忍耐。为什么呢?
因为我是一个没有娱乐的环境下长大的人,我和你的父亲可能年龄接近的,我们这代人没有娱乐,我们更多的是出去踢踢球,可能下雨球场湿了,还没法踢,诸如此类,我们是在那个环境下成长的,我们的耐性是很强的,我们很多情况下得不到即时反馈的,我们玩游戏的时候,我玩过超级玛丽,第二关都是要靠自己的本事过,死了三条命没了,就重新来,重新走。跟你们不一样,你们可以有什么,通关秘籍,我们没有,所以我忍耐能力比你强。
如果你现在有信息优势和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条件,有我的忍耐能力你就赢了。人类的忍耐能力是在退化的。
第二个能力,思念的能力,我不知道会不会影响人的想象力。我们过去坦率的讲,人跟人之间比如现在到我这个年龄,同学有很多,同学会好多年没见了,头脑中同学是不老的,你想那个同学全是小时候的事,年轻时候的事。那些事发生在你头脑中,他怎么样了,基本上是靠你的想象,那就是思念。
你们这代比我们优越,就是想谁了,视频一下,所以没人会在你头脑中永远不老,突然一见面,你怎么老成这样了,很多年不见。现在我想见谁,视频一下,渐渐的你的想象力、你的情感会退化。所以我刚才讲的,你的忍耐、你的想象力不要与时俱进,该进化的东西要进化,但是有些东西要保证,这是你厉害的地方。
第三个,我觉得就是学习要在架构中学习,为什么我们的课从现在开始,搞一个直播,上周我已经跟你在谈这个事,就是你要努力把这个模块跟其他模块形成联系。你现在已经有这个本钱了,因为我们是四个月三分之一的课了,开始可以去建立起这种关系,建立这个关系有了大架构以后,于是可以站得更高讲细节。
比如说讲组织能力,你知道单一个组织,你很难理解通过好的文化降低我组织内部的沟通成本,我管理成本低,我规模可以扩大,文化居然跟组织规模有关。领导力,一个好的领导,一呼百应,组织在西方管理讲事的时候,跟人是没关系的,你看所有你读的书,组织结构里面,组织就是组织,西方世界就是这样的,它没有打通。在我的课里面,人和文化其实跟组织是有联系的,好领导、好的文化可以把组织变大。
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照样成立,但是影响规模的因素比科斯丰富得多。所以我说要有大的架构,这个本事我跟你讲,是我逃课学来的,因为逃课以后,不是赶课吗?你半个月考试要跟人家考得一样,甚至我还希望考得比别人好一点,我确实最后考得不错,这就是坚定了我逃下去的道理。
怎么去快速学习,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晚上九点钟,他们陆陆续续仔细回来以后,快考试了,大家都在那焦虑地议论,过去给他讲,过去跟他聊。聊什么呢?聊大框架,聊大的感觉,他们平时上课,细节比我好,于是他们把细节给我往里面填空,这就马上找一个助教,找一个辅导,有一个互动。你有一个大的框架,你把他的东西装进来,你本身也不是什么都没有,加上那个进来,他会了你不会,你会的他不会。
还有就是第五点,以讲代学,为什么要讲述?讲述非常重要,我跟你讲我们有同学跟我留言,他们是在讲述,特别好,特别是团队学习。我们现在很多人手机上面分享功能没有做,当然也有单位,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听宁老师的课。听完以后很重要的一个,我刚教书的时候,那时候没有PTT,就是靠板书,所以先备课写稿,按照稿在黑板里写,手里拿着一个纸,为什么?怕自己忘了。
好多东西你考试考90分,你去教课,没准不及格。因为你考90分是人家出题你做出来,你自己原原本本把这件事跟学生讲清楚,这是能力的越迁,不是同一个档次的,不要以为考90分就是好考试老师,他不见得教好。备课认真准备,然后去黑板上一行一行写,我教第一遍拿纸,第二遍带稿,第三遍,特别怕学生问,有一天宁老师什么都不带,张嘴就来的时候,不怕学生来问了,甚至不怕学生一个人来问了。
很重要一个载体就是讲故事,等你会讲了,对这个东西就有把握了,我们有时候说这个东西我会,我不能告诉别人,就是那种分享的观念不强,你别搞错了。这都是考学带来的毛病,两个人同桌,觉得我题不能让你知道,为什么?班里面排名,你第一我就第二,我第一你就第二,错了,全国那么多人呢,两个人高考,就报清华一个专业,真拼到那去了?不会,你们俩合作起来一定比互相竞争班里争第一概率高很多。
我们工作也一样,你觉得你要和他争,有什么好争,世界大了,钱多了,合起伙来钱挣得更多。这就是格局和胸怀。你给他讲,他说我比你讲得好,四个人一块讲,周末一块扯一扯,回去以后班组一块,家里面练一练。第二课内课外,一定要有时间自己学习,今天的企业文化讲领导力,你听完了,确实简单,不难,真的不难。课内一,课外要配上三。
很多人回答问题说人能不能改变?他把武志红老师怎么说的,给我写过来了。你的想法呢?你有没有去搜一下戈尔立夫,他个德鲁克到底是什么关系。那个获得的东西没有获得感吗,也不花钱,甚至有没有可能到海外网站搜绿叶,再去搜一搜,究竟心理上关于人是不是可以改变的,吴老师说的也就是十分钟,后面还有没有更多的知识,这就是课内一和课外三,我说到底就是在你心里埋下了一个种子,你自己要给它浇水、施肥,有一天这个种子长成参天大树的时候,你就把它撑起来了。我今天就说这么多,谢谢!
用户留言回答:
“冷掉的咖啡”问我:下属顶撞以后怎么办?
答:我觉得下属顶撞,不管道理怎么样,第一件事,冷处理。为什么?没有道理,因为你是领导,你是领导,下属跟你顶撞的时候,你第一件事就是要把这件事先放放。因为大家都可能是在气头上,很多事情你当时解决是解决不了的,所以除非是特别的情况,一般冷处理。当然,大家要注意,除非是特殊情况。
我的经验,当然我是个教书匠,可能在座的很多同学都有更好的经验,你什么时候可以让罗胖和脱不花讲讲这事,反正我的经验是“冷处理”,说不定隔一会他会主动过来向你表达歉意。但是你当时马上回顶回去,除非是特殊情况,如果是特殊情况,我建议你嘴巴子都可以打,但如果不是特殊情况天要塌下来的话,冷处理。
用户“齐天大圣来也”问:本科学的电子信息类,硕士学的企业管理,比较想做营销,硕士期间除了学管理以外,还应该在哪下功夫?
答:实习,找地方实习,学校的课尽可能学,达到自己满意的表现,尽可能多花时间历练自己。学校的纪律还是要遵守的。
用户“AO诚信”问:请问老师,张瑞敏在海尔搞的人单合一怎么样,小公司可以搞吗?
答:当然,小公司不人单合一就搞不下去了。人就是指我的企业,单是客户的需求,人单合一只是一个好听的说法,或者简便的说法,就是我要满足客户的需求,客户第一。
我是去年年初去海尔,当时看到他们新的空调,他的空调像我们的电风扇一样,只不过那个风是从四边往中间吹,因为现在比较多的壁挂空调都是往你的房间里吹,你如果要对着床,比如房间小,挂一个冷气,没法睡觉,第二天就感冒了,因为冷气一直在吹。它这个就设计成像轮胎,风是朝圆心轮毂吹,这样吹定了冷气,就没有往外的冷气了,这确确实实就是客户需求,这就是人单合一的核心。小公司更需要人单合一,不抓住客户需要,你怎么能发展下去呢?
领导有的时候讲了一个词,你一定要知道背后什么意思,“人单合一”骨子里就是以客户需求为第一,一切围绕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