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在历史上可以说是发战争财的专业户。
比如二战前期,向战争中的国家出售石油,二战之后主导世界经济。而美国电影同样也是战争中获利者。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变成一片火海。这就为好莱坞电影在国际上的拓展提供了契机。因为一战后欧洲主要制作电影国家都陷入战争。比如法国,在一战开始百代公司的影棚就变成了兵营。1916年意大利加入战争,电影制作也受到了巨大的影像。这使得很多国家进口欧洲电影的渠道被切断,因而转向制作电影的另一个主要国家美国。而好莱坞作为美国电影制作的中心,拥有着领先的制片体系和强大的电影工业,并且华尔街的资本也开始进入好莱坞。这使得好莱坞能够制作更多的大预算电影,基于庞大的本土市场收回成本后,能够廉价的卖到海外。而且面对国际市场他们不再采取之前的通过代理商发行的方式,转而自己运作,从而获得全部利润。
在1918年战争结束后,好莱坞将积压的影片大量出口到被战争隔断的国家。而从战争火海里走出来的国家要想重新找回战前的光荣已经难上加难。战后的恢复期,他们只能制作低预算的电影,这当然无法与好莱坞的大制作匹敌,所以低预算导致低收益,低收益又导致低预算。况且很多电影公司意识到进口一部美国电影远比制作一部电影便宜。像法国的百代公司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一年就放弃了电影制作,只关注电影的发行和放映。在一战期间,更因为发行好莱坞电影而保证了战时的获利,这帮助了好莱坞电影在法国的拓展。而意大利虽然在战后重建了电影工业,但是远远达不到战前的实力规模,已经无力与好莱坞抗衡。所以一战后,好莱坞电影在法国、意大利市场已经占据了不少份额。而在其他国家则获得了更大的成功。比如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银幕上95%都是好莱坞电影。
不得不提的是好莱坞电影公司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崛起并且获得巨大的商业利润,好莱坞内部也开始进行垂直整合。像阿道夫·朱克在1920年开始为派拉蒙购买影院。在1925年成为了美国第一家真正拥有制作,发行和全国连锁影院放映的好莱坞公司。到三十年代,派拉蒙已经在全美拥有1210家影院。其次就是米高梅,紧随其后成为好莱坞的第二大垂直整合的电影公司,拥有大概200家。还有一家由一群发行商投资建立了大概拥有100家影院的第一国民。虽然数量占比比较小,但是他们却拥有大卖电影的首映权。垂直整合的好处显而易见,他保证了好莱坞电影发行和放映的渠道,拥有的影院越多,发行的范围就越广从而带来更多的利润。最重要的是它会形成进入障碍,因为优质的A级影片资源和发行渠道掌握在垂直整合的大制片厂手里,那当然就可以制定游戏规则,为了自己利润最大化必然需要挤压其他公司的生存空间。比如对于一些独立影院,他们采取包档发行。就是你要想放映我的具有高票房潜能的A级电影,就必须租赁公司里不太受欢迎的影片。从而好莱坞的电影在本土上就能保证成本并且获得利润,可以进一步对海外进行倾销。从此这使很多国家在发展电影工业异常艰难。当然好莱坞在此之后也遭遇危机,像1948年美国政府起诉派拉蒙垄断,终结了垂直整合。以及电视出现冲击着电影产业等等。但好莱坞一次次化险为夷,并拓展了电影下游产业。直到今天依然雄霸着全球的电影市场。这都得益于好莱坞早期通过垂直整合形成的庞大产业规模以及制片厂制度对于市场的把握能力。
即使是这样,你也可能会说在好莱坞制片体系下生产出来的电影只会偏重娱乐,没有什么艺术性可言。但是我们要知道其实艺术性是电影的本质属性,他的艺术形式在于是通过时间和空间的构建来讲述故事,而娱乐则是电影的目的属性。艺术和娱乐应该是两对立的两个极端吧?
其实电影对于普通观众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娱乐性。
什么是娱乐?在《故事》这本书中,作者给了解释:“娱乐是沉浸于故事的仪式之中,达到一种知识上和情感上令人满足的目的。”
说白点,就是当我们去电影院看电影,是主动要通过一些故事,来使我们自己的探知欲和情感上得到满足。所以说电影就是通过电影的叙事过程,达到使普通观众得到心理满足的娱乐结果。所以在我们一些中国电影,即使艺术方面被人诟病,却依然能够得到观众的认可,这就是叫座不叫好。当然对于部分文艺小众而言,这些电影会侮辱他们的眼界。但是在好莱坞还不是像是在中国,因为好莱坞大小制片厂和独立制片公司之间都有各自生存的空间,每一个都是美国电影工业机器上的螺丝钉。大制片厂为大型影院提供A级影片。小制片厂则为不属于大制片厂的小型影院提供另外的电影。一些独立制片厂则制作一些有声望的电影满足文艺小众的需求,还有一些制片公司拍摄B级片和远离主流的低预算电影。整个美国市场呈现出一片安全稳定的和谐之气。后来他们甚至一起联合起来反抗美国政府对于电影的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