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阿伦森在《社会性动物》中谈到“认知失调”以及如何减少自身的“认知失调”时举了一个例子,形象地分析了认知改变导致行为改变的过程:
假定一个吸烟的人阅读了一篇医学报告,这份报告证明吸烟与肺癌以及其他呼吸系统疾病之间有联系,这个吸烟的人就会产生失调的体验。”我吸烟“的认知与“吸烟会导致癌症”的认知之间,便产生了失调。显然,对这个人来讲,在这种情况下减少失调的最有效办法就是戒烟。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讲,戒烟并不容易。让我们假定有一个叫萨莉的年轻女子,尽管努力戒烟但还是失败了。她会采取什么样的办法来减少失调呢?最有可能的是,她会在另一种认知“吸烟会导致癌症”上想办法。他会轻视有关吸烟与癌症之间联系的证据。
萨莉通过在认知上将危险最小化,或者夸大吸烟的重要性,证明了自己的行为是正当的。实际上,她已经成功地构建了一种新的态度或者改变了原有的态度。
现实中,人们其实既将吸烟的危险最小化又极力地夸大吸烟的重要性,抽烟的人有言:饭后一根烟,快乐似神仙;抽烟代表有范儿、有男人味等等,危险在他们看来只是倒霉不倒霉的事,因为现实中他们会极力地为自己寻找例子,而这样的例子只要他肯去找还总能找到,诸如年纪很大的一辈子都抽烟也没有得肺癌,或者即使生病去世也不是因为抽烟得肺癌而死的。
假如现实让抽烟的人见识了抽烟的人患了肺癌的痛苦,这种痛苦被抽烟的人感受越深,他便开始越发要把烟戒掉,因为这种冲击已经超过了他所感知的抽烟的快乐和抽烟危险很小的认知。
02
宁哥是一家五百强公司的职员,上班也有些年头了,以年数算资格的话当然已经属于资格比较老的了,他上班还算规规矩矩,但从他身上总有一种一眼看到老的状态,是为了活着的工作和生活。
一次,因为一个邮件发送的不妥当而被领导狠狠地教训了一顿,宁哥对做错的事情也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并且最后还是向领导保证了下次会特别注意了。
然而,领导并没有就此休停,等到宁哥不在座位的时候,领导在部门内言语刻薄地向大家宣称宁哥现在就辞职最好,公司不希望这样的员工继续待在公司,反正现在人手充足,旧的走了换来新鲜的血液岂不是更好。
也许你会觉得这样的领导太刻薄无情,可是你从这件事上可以思考另一个层面的道理,为什么领导可以这样的对待宁哥?我只能说对于工作的不同认知导致了不同的结果。
套用戒烟分析的理论,当你觉得工作没有前途的时候,对应的最佳解决方法是积累能力重新选择。但是同样地积累能力重新选择在今天的社会并不容易,甚至是需要花费巨大的代价,于是我们会在“工作没有前途”上寻找认知一致性的许多理由,比如,没有前途但是稳定,稳定是我生活的重要保证,它是超过了前途;这就是命吧,如果是命运的安排,那只能认命了。
于是,在工作这件事上,以后漫长的人生几十年如一日重复、忍受、浑浑噩噩地度过了,人生如梦,一晃而过,不留下任何值得纪念的记忆。
03
沈嘉柯在《你那么年轻,却希望轻松舒服》一文中写到:做编辑并不轻松。名家好稿人人争着抢,每个月的竞争都很激烈。日常还要排班值班,一审二审三审,编辑校对了再给专职校对。平时还常常要开会,如何改善版面提高文章质量。
沈嘉柯和他当时的另外年轻同事本以为编辑工作轻松,但是却直面了这样的现实。他们的认知并不相同,以致于后来走的路也不同,但同样都挺好的。“很快,小西和另外一位女同事,一起被新单位挖走了。她们因为勤奋,在期刊界有了口碑。而我呢?编稿没有她们那么勤奋,但我写作很用心,她们两个跳槽的时候,我出版了人生中第一本书”。
你看,他们都没有选择逃避型的认知,不是想着混一天是一天来应对工作现实残酷的认知,而是在认定的道路上努力积累着生存的资本,不依赖于公司,而是积累资本后与公司谈判。沈嘉柯后来在公司上班时因为写作小有成就而获得与公司谈判的资本,他一周只需要工作三四天,其余时间自己自由安排。
我们很容易去羡慕别人,其实只要当你潜意识地认为别人的谈判资本来源于天赋加上运气,那么你便又是在寻找另一种消极理由来保护自己的依赖性和认命心态,你就不会有动力去做点什么坚持去改变生活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