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实验数据这么不好,难道是我操作过程出了什么纰漏?”
“SCI还没发,论文写得一塌糊涂,工作也没找到,我还能毕业吗?是不是自己不够努力啊?”
“娃都一岁多了,但还是拼图、乐高、积木都不爱呢?是不是哪里没引导好呢?”
“马上三岁了,幼儿园还没有着落,会不会到时候没有幼儿园可上啊?”……
这些念头,曾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困扰着我,当妈之后,学到了一个新词,焦虑。娃1岁之前焦虑她的吃喝拉撒,娃1岁之后,焦虑她的教养问题,以后可能还会焦虑她的升学问题,渐渐地,感觉自己快要被这种焦虑情绪所吞没了,生活变得如坐针毡,毫无生机。迫切希望做出改变的我, 阅读了这本《你好,焦虑分子》。
什么是焦虑?
焦虑产生于不相协调的体验,个体对这个世界提出的关于自己来源和去向的各种疑问与这个世界所给出的答案之间的不相协调……在焦虑的情绪中,我们所质疑的,更多的是自己而非这个世界。
原来焦虑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自己和自己较劲,表现出来也是“千姿百态”。不光我们平时认为的过度担心和忧虑是焦虑的表现,不停的鞭策自己前进,永不停歇的“积极进取”其实也是焦虑的一种体现。
不过,虽然焦虑性格的表现是五花八门的,但在实际生活中,即便是按照同一分类标准进行划分的性格特征也不可能是泾渭分明的,而是会有交叉和重叠。所以读下来,就会有种我似乎与其中几个性格特征吻合,但似乎又都不是很像的感觉。
以我自己为例,我觉得自己应该更像是一个强迫型的焦虑性格(虽然并不算极度焦虑者),习惯于做一件有一定风险的事情之前反复论证、比较,逐渐形成了选择恐惧症,同时,也容易事后习惯性的自省、自责,从而背上一些不必要的包袱。但同时,有时候自己又表现出一种亢奋的焦虑性格,比如说为自己制定一些难以企及的遥远目标,或者十分喜欢将自己的工作时间安排的满满当当,但实际上都是被一些细碎的工作所占据,看上去忙忙碌碌,但实际缺少深层次的思考和沉淀。
所以,焦虑如何分类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而言显得不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明白我们的焦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焦虑,一定是不好的吗?
现如今,一提“焦虑”,更多给人的感觉就是一种负面的情绪,但其实焦虑和其他情绪一样并没有对错和好坏之分。作者认为,“焦虑是正常的心理活动,适度的焦虑意味着新奇,会引发思维兴奋和回应假想的形成”,看来,适度的焦虑恰恰是一种可以激发创造力和行动力的心理能量。从古至今,科技、艺术、文化上的长足进步,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受益于前人的焦虑情绪。所以,我们不必要谈焦虑色变,当然,也不能对过度的焦虑情绪掉以轻心,因为焦虑情绪一旦过了头,就会成为束缚我们行动的羁绊。
焦虑,从哪里来?
作者认为,“人类焦虑的两大原初支柱,一个是抑制气质,另一个则是不安全的依恋”,而这两大支柱对最终焦虑性格形成的影响实际呈现“一种相互影响的螺旋线”,也就是说新生儿的气质影响母亲的态度,而母亲的影响依恋的质量。
反思我的成长过程,父母对我的教养方式以简单直接为主,偶尔也是粗暴的,打过、骂过、冷嘲热讽过。这种不十分安全的依恋关系,可能是造成我做事情习惯自省、反思,有点儿强迫性焦虑的主要根源。不过,总体来说我和父母的关系还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曾经的教养方式在我看来也是受当时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毕竟在当年还需要为生计奔波的他们,可能的确无暇顾及那么多。
当妈之后,感觉越来越焦虑,除了自身性格的原因,还与社会上流行一种观念有关,那就是过分夸大了妈妈在孩子焦虑性格形成过程中的影响,毕竟,“指责母亲,是一件很常见和很容易的做法”,这无形之中更加重了妈妈们的焦虑(尤其是育有家庭中第一个孩子的妈妈),让很多妈妈的神经过于敏感,生怕自己或家庭成员的某些不恰当的态度和行为会对孩子造成什么不可逆转的影响(惭愧的是,我曾经也有这样的焦虑),久而久之,反倒让家庭气氛很紧张和凝重,恶性循环就此产生。
焦虑,到哪里去?
当焦虑的性格让我们的生活如坐针毡时,我们都希望可以寻求方法来改变它,值得庆幸的是,性格的自发性改变概率达到了10%,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可以借助自己和他人的帮助,改变我们焦虑的性格。
改变焦虑的“神器”之一:要对自己提出正确的问题
“自助”:很多时候,焦虑情绪的出现,并非是环境和个人的直接后果,而是个体和环境之间达成的一种“交易”。具有焦虑性格的人,在面对同样的“威胁”时,产生的应激反应和采取的应对方式是不恰当的。那么进行自助,就是让我们寻求到适度的反应和应对方式。被动一些的方法,就是利用我们的自身防御机制。这其实是一种人的本能活动,是一整套认知-情感的无意识的活动。比如说,我们有时候会将自己的焦虑情绪转移到书中人物或者电影角色的身上来缓解焦虑情绪,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我们在无意识中进行的自我防御。主动一些的方法,比如说通过认知的替代(如游戏、收集、艺术趣味)和行为的替代(体育活动、休闲活动)等派遣情绪压力,这对于那种由家庭变故、疾病、灾难等引起的人力不可抗的焦虑情绪十分有效。另外就是将注意力集中在焦虑源上,其实就是对引起我们焦虑的事情有一个更清楚的辨析,因为只要认识清楚了,行动才更有针对性。在我看来,这时候智力脑正在慢慢恢复,这正是下一步采取行动的基础。
行动起来,这是根除焦虑源头的最根本的方法,可以避免我们在焦虑的情绪中兜兜转转。从我自身体验来说,今年我逐渐感觉自己的焦虑情绪有些缓解的根本原因,就是在圈妈的读书会上共读了拖延心理学,让我逐渐将自己的焦虑情绪转化为行动的动力,心理层面上也完成了从总是纠结我之前没这么做会怎么样,到我先做了,再看看会有什么后果的转变,出人意料的是,这样的变化,让我的自我感觉越来越好,慢慢对自己的能力也有了信心,而且即便是偶尔还会陷入焦虑的情绪中,我也会很快用“行动起来”来帮助自己摆脱过度焦虑的控制,一句话,就是生活越来越有干劲,也越来越轻松。
改变焦虑的“神器”之二:向身边之人、专业人士求助
焦虑情绪是会传染的,所以有焦虑性格的人要避免与持续焦虑的人为伴,更应该去寻找性格更为平衡的伙伴。其实这和我们生活中,不能总与经常有负能量的人为伍是一个道理。
加入圈妈的读书会以来,遇到的是一群性格各异的妈妈们,她们有的工作,有的全职,但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积极向上,努力提高自己,在交流中展现出来的是大家充分相信自己,充分相信孩子,所以和她们在一起,可以看到不同性格的人看待事物的多维角度,而最让我深受感染的是总会在她们身上感受到源源不断的动力,对自己行动力的提升十分有帮助。
人类的焦虑是活生生的存在物,它会痛,会疼,但和所有伤痛一样,如果没有反复摩擦的刺激,如果施以精心的照顾,这些“伤痛”很快就会痊愈。
2017,跟着圈妈逼自己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