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阅读原文片段】
《澎湃的福流》 第65页
希望感理论认为,希望感并不是一种心灵鸡汤或者让大家愉快的一种感觉,而是一种动态的认知动机系统。由此可见,希望感首先是我们的认知,然后才会有我们要的情绪反应。
与希望感有关的认知主要是学习目标。希望感能够让我们去不断进步并提升,而那些具有学习目标的人,更可能去形成一种长期的、稳定的行动策略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并且随时观察自己的进步,从而不偏离行动的方向。大量的研究已经证明,学习目标与我们的成功有很大的关系。不管是在学术成功上,还是体育运动、艺术、科学、商务当中,都与树立学习目标有很大的关系。
而那些没有希望感的人,通常在生活中经历的是一种目标失控感。也就是说这样的人往往想走捷径,不愿意冒险、不愿意接受挑战、不愿意接受成长的机会。他们在失败之后通常会选择放弃原先的目标,并且伴随一些习得性无助感,即他们对自己的生活环境缺乏主动控制的能力,也不相信自己有这样的工作能力,这样的人往往是没有希望感的人。
【I:拆书家讲解引导】
希望感理论强调的是一种自我驱动的内部动机,对某个目标的动机越强烈,就越有坚定的意志力采取行动和方法来实现目标。
希望感强的人通常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强烈的动机会让他们通过不断的行动和方法调试来实现自己的目标,这种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希望感通常会让他们在某个领域有所成就。比如电影《摔跤吧!爸爸》里的爸爸为了把女儿训练为国家摔跤冠军,父女俩做出了惊于常人的努力和付出。正式这种成为冠军的强烈希望感,成就了印度摔跤史上的奇迹。
没有希望感的人无法掌控自己的目标,他们通常不愿意为了目标付出坚定的行动。一次又一次的愿望落空和挫败经验,让他们失去对生活的主动控制。如“葛优躺”就是一种没有希望感的表现。
【A1: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
在我2015年回长沙全力以赴考编之前,其实我也有几次参加考试的经历,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我当时虽然有考编的愿望,但却没有全力以赴的行动,看书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总以自己要上班,考试又很难这些为借口,觉得没有考上也是清理之中。所以这种模糊的希望感让我考编的愿望落空。但在2015年后,我考编的愿望更强烈,一来我年龄大了,二来我对当时的自己极不满意。所以我决定辞职不给自己留后路背水一战。在备考的过程当中,我对每天都有详细的安排,比如早上起来的前半小时对要记的知识点进行强化,然后再晨跑保证备考过程中的体力支撑,上午做对自己稍难的高考数学,下午做相对容易的中考数学,晚饭后散步或看娱乐节目一小时,让自己有适当放松,晚上再进行教育学心理学的复习,并把备考要完成的复习量细化到每一天,并严格落实到位。就这样,强烈的愿望,明确的目标,坚定的行动,合适的方法,让我如愿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所以一个人的希望感,绝不是一时的打鸡血和三分钟热度,而是一种目标精准,持续发力的动态过程。
【A2:规划今后运用】
一直希望自己能多读点书,读点自己能读得进的书,所以在年初订了《青年文摘》,我希望通过读这书让自己思想更年轻,内心更丰富,和别人聊天也能有话可说,不至于观点太落后。但是到目前我还只读了五六本,我不想自己当时的希望落空,所以我给自己定下目标和行动
目标:在过年之前看完剩下的10本《青年文摘》
行动:1.每天尽量早点回家,早点处理好吃饭,整理房间,洗涑这些事情;
2.不看或少看电视剧,每天晚上保持40分钟学习时间;
3.周末要留有一天是自己独处的时间,这时间用来看书写字;
4.把《青年文摘》里看到的好的自己喜欢的文章撕下来贴在自己准备的大笔记本上,并写下看书的感受和启发,让这本大笔记本成为读书看得见的收获。杂志可能会丢失,但这个笔记本是我随时可以翻阅的宝贝。
自我激励:看完了所有书,奖励自己明年再订一本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