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奇葩说的同志们,都总会觉得,明明我之前想的好好的,结果正方说完我觉得好有道理,反方说的我又支持反方,好郁闷,难道我就是这么毫无辩证思维的人嘛?难道真的是他们的知识、思维比我们强很多吗?
其实生活中有很多情况都是这样,只不过奇葩说无限放大了这种效应。很多人痛恨骗子们专门向我们的父母行骗,骗子们经常说:《36年高血压,吃了我们的药,3个月吃滴痊愈》。父母深信不疑,你怎么说都没用。恨不得大骂:“骗子有种冲我来!”
但你真的以为自己聪明吗?骗子们把文章换了个题目,《惊天秘密!4年内从亏损10亿到营收1410亿,只靠这七招》,这时候你也许就会像你的父母一样迫不及待的点开文章。
你并不比父母对谣言更具有免疫力,我们都缺乏一样非常重要的能力:批判性思维。
本期只聚焦一个点,何如运用批判性思维保持你在 看奇葩说时 的独立性。
通过介绍《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这本书,再加上第17期的奇葩说实战分解,就会发现奇葩说的辩论全都是套路,只要掌握了反套路大法——批判性思维指南,主动权就始终掌握在你的手里。
第一篇:《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理论简介
这本书的作者尼尔·布朗(Neil Browne)是一位非常杰出的经济学家,所获荣誉无数,并常年为美国国家安全部、俄罗斯国家秘密服务部门、IBM亚太公司、乐高公司、新加坡K2B国际公司、美国商学院联盟、美国空军研究院等众多机构及公司提供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及咨询服务。
下面按照批判性思维的几个步骤,逐一说明理论。尤其留意(标星)的理论,那些是奇葩说选手常用的套路。
一、做足批判性思维的前戏
1、批判性思维的第一步是进行批判性问题的选择。
这也就意味着,并非所有的问题都值得探讨。很多人过年好不容易回家,跟爸妈聊天经常会陷入无意义的争吵,比如:听说吃西瓜皮对身体好,现在我们都留着皮炒菜吃。对于这种话题,往往是不值得争辩的,因为回家和父母聊天,开心是第一位的。对于这种情景,宽容性思维要比批判性思维更珍贵。
2、避免情感困扰和自我防御的心理机制。
一个问题被卷入太多感情,就无法进行批判性思维,感情不应该成为你接受或者拒绝一个观点的主要基础。(标星)
人都会有一个天然的心理防御机制,以防御自己固有的观点,拒绝别人的观点。这是人固有的心理特点,试想你总是被别人毁三观,你的整个人生也不会太好。但这个机制会成为我们批判性思维的一个很大的障碍。总会有一些先入为主的观点,然后寻找一切论据要支持这个观点,这是一种典型的弱批判思维。批判性思维不是为了抵制和消灭与你观点不同的观点,这样就失去了批判性思维的进步意义。
3、最好的姿态:淘金式思维
阅读、交流的最终目标在于形成自己的合理判断。那就需要我们平等的与各类知识、观点进行互动,而非去吸收、掌握书中的知识。
二、批判性思维开端
批判性阅读和聆听的目标是判断结论是否可以接受或者有价值。我们先从把相关资料联结成结论开始。
1、解释第一个公式:结论+理由=论证
寻找结论是批判性思维的第一步,在没有发现结论之前,我们没办法做出任何批判性的评价。注意,没有支持的言论不是结论。理由是对我们为什么要相信某一特定结论的解释,这是接受结论的基础。
在明确结论开始提问后,第一个问题就应该是为什么是这样,即理由。结论依赖于理由的价值。个人批判性思维过程是先有理由→提升整合→结论。我们在清晰表达的时候,则需要把他们反过来(金字塔结构)。很多弱批判思维经常犯得错误是:在没有充分思考下先定结论→找各种理由证明→确定结论(标星),这种思维是我们最容易犯得循环论证。
2、语言的模糊性(标星)
批判性思维需要聚焦一个细节就是模糊性的语言,同样的词句在不同语境下意思很可能大相径庭。当你确定别人的一个观点是,你必须确定其推理中哪些关键词或句子可能有多种含义。确定歧义词句是决定你接受或者反对一个结论的重要一步。
语言的模糊性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逻辑推论的基础是“同一律”,即前后提及的同一个概念,内涵和外延必须保持一致,同样道理,我们在批判性思维时候,也要确保作者或者辩友所谈论的概念和我们之间理解的概念是否一致。而这点恰恰又是最常用的辩论讨论,混淆概念。
3、解释第二个公式:理由+价值观假设=结论
高明的作者在提及自己观点与结论时候,往往会上升到一个大家默认的价值观的高度。虽然做客可能没有明确说明,但是价值观假设一定包含在其结论中。而对某种结果的满意度实际上反应了个人的价值观偏向。
价值观假设是一种内隐的偏向,它代表着某种价值观胜过另一种价值观。注意,价值观假设是情景式的,价值观的偏向每个人都可能不一致,这样你就获得一种工具来决定你是否接受对方的结论(标星)。
4、解释带三个公式:理由+描述性假设=结论
与价值观假设相似的还有一个描述性假设,前者描述的是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后者是描述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区别在于应该还是或有现状)。
语言的模糊性已经说明,一个词语可能有多重含义,即在不同具体情境中使用的含义不同。因此,寻找描述性假设其实就是在寻找原因和结论之间的关系。
举个栗子:我们需要提高在艾滋病教育上的经费,因为这样可以大大减少艾滋病患者的数量。描述性假设是什么呢?可能是艾滋病教育经费开销是有效的。那我们进行批判性思维时,就需要判断这个假设是否具有合理性。通过填补这些描述性假设而重新进行推论,又是批判性思维的重要工具(标星)。
三、批判性思维的推理过程
在有了基础性材料和足够说服力的理由后,接下来就是推论阶段。推理过程中的谬误实在过多,这种谬误是一种为了说服你接受一个结论而使用的骗术。这里列举一些常见的推论骗术。
1、人身攻击:不直接阐明原因而对某一类人进行人生攻击
2、依赖假设为出发点:如采取某一些措施会引发一系列、一连串的事件发生;完美主义等(标星)
3、移花接木:一个词在一个论据中使用了两个以上的意义,违反了同一律
4、诉诸公众:认为多数人支持就是合理的
5、诉诸权威:引入一个缺少第一手专业知识的权威
6、稻草人:歪曲对方观点,使其易于攻击
7、两难困境:假定仅存在两个选择(标星)
8、一厢情愿/命题解释:因为我知道名称,所以知道原因
9、晕船效应:使用模糊的、情绪化的美德词汇来迫使别人接受某一观点
10、偷梁换柱:提出一个不相干的主题而转移到下一个论题上(标星)
11、窃取论点:结论在推理中是一个假设,即循环论证
四、证据可信度
证据的可信度直接关系到结论的可信度。在价值观假设中,需要证据来支持那些事实性声明的理由;而在描述性假设中,证据则是直接支持描述性的结论。
证据可信度也存在很多骗术。
1、以偏概全:将个人经验上升为群体性规律
2、将权威意见/他人意见当做证据
3、片面的取样研究和存在偏差的问卷调查
4、把动人的案例当做证据
5、错误类比:进行类别的两个事物存在有关联的差异(标星)
五、干扰性原因
同样的证据可能有不同的解释。干扰性原因是一个与作者解释完全不同的解释。李叫兽关于思维培养讲的很清楚了,不要轻易给自己简单的线性原因,采用多维归因法。在此不足赘述,干扰性原因常见的谬论:
1、简单化的因果关系:过分强调某一个或者几个因素在事情中的作用,要明白是原因还是原因之一
2、混淆原因和结果:没有意识到原因结果可能是相互影响的
3、忽视共同原因:忽视引两件事发生的共同原因
4、强行因果:因为A发生时间比B晚,就认为B是由A引起的
第二篇:奇葩说的辩手们常用的套路
我们来用第四季第17期来说明一下这些辩手的套路,并用批判性思维去反套路。
这期的辩题是:“剩男剩女”找对象到底该不该差不多得了?
第一位正方艾力。上来就是用了一招:只要是个人,只要想找对象,我们都要差不多得了。对比辩题,很明显“差不多得了”这个词对剩男剩女和年轻少女完全是两个意思。这是偷梁换柱,把辩题转移到一个不相干的辩题上以赢得支持。反方很直接的回击跑题。
第二位反方蔡聪。上来歪曲的定义是“剩男剩女”——我十岁就被加入剩男剩女的行列,对剩男剩女的词义进行加工,走向另一个辩题:对婚姻的向往使得我们不能差不多得了。恩,瞧瞧,第一轮争辩套路是一样的,偷换概念,转移辩题。
第三位正方刘楠。就像蔡聪反击艾力一样,直奔定义,剩男剩女是自己想、甚至都有点着急找对象的人。这个定义很漂亮。她对差不多的定义是 相对标准了100分80分就差不多了。这里面有一个潜在的价值观假设——用一个客观的标准找对象是错的。当然她在后面也明确提了出来。因此到这里辩题转变为 花时间挑对象不如花时间处对象,处着处着标准就变了。把这个辩论上升为价值观偏好,就足够获得很多价值观偏向相同的人的支持。刘楠高明的地方还在于 用了一招依赖假设,她的观点的前提是 假设剩男剩女能找到对象却很挑 并且 两个人相处时间长了就可能会合适。其悖论很明显,花时间处对象或许能够变好,你不试你怎么知道不能变好?变好是一系列反应路径的综合结果,假设某一行动(和差不多的人处对象)会导致一系列好的变化,说服力不够,不过还是轻松的骗过了很多观众。
第四位反方豪杰范湉湉。没有对正方做过多的反击,上来就使用了错误类比的方法:选一个大家都很有同感的拉着别人上厕所,但朋友催你找对象和催你上厕所才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事情,类比完全不合适。
紧接着把辩题上升到价值观上,而且接连讲了四个价值观:每个人生而完整,跟有没有另一半无关联;把男人当攀比的不良习惯;伴侣无标准,但要自己满意;做人要求有气节。接连四个可以说是普世的价值观赢得了很多观众的支持,可你认同她提出来的价值观,不代表她基于辩题上升的价值观是没有问题的啊,其实早已经跑题很久啦!
就拿第一个价值观“每个人生而完整“”说,只要你对比一下原本的辩题——“剩男剩女”找对象到底该不该差不多得了?一个讲的是找对象要求标准,一个讲的是自我独立性。现在发现了吧,你支持的根本不是辩题的观点和结论,而是支持的你自己的价值观。
第五位正方姜思达。同样套路,用一个普世的价值观反击之前的那么多价值观:要做而不是去想。接着对差不多的定义再次重新阐述:差不多=有选择,差多了=没选择。这个套路叫两难选择,基于这个定义又上升到好几个价值观:有选择总比没选择好;谈恋爱不应该有那么多就标准;差不多也许会变得更好;差不多是对自己的一种解绑。他与刘楠一样,“差不多也许会变更好” 使用了依赖假设。同样的套路,对比一下论题,就会发现这种价值观假设在这个辩题下是不是合理。
第六位反方胡渐彪。同样套路上升至价值观:每个人都要有坚持的标准;没那么容易找到合适的人;坚持标准不会伤害自己。而后两个价值观是对正方之前的依赖假设的一个强有力的反击,试一试也许会幸福,但更多可能是不幸福,很漂亮的反击。另外还使用了错误类比的套路,找对象和买床肯定不一样,人是会变的,床是不会变的。但这个类比还是产生很多共情感。
第三篇:套路提炼
看完这我的分解,你会发现,辩题经常有,套路最长久。经常使用的套路就那几个:
1、偷换概念,重新定义辩题中某些词汇的概念
2、价值观假设,价值观本身没有问题,但是基于结论上升至价值观的路径通常是有问题的
3、错误类比,类比更多的是激起共情感,打的是感性牌
4、依赖假设,假设某个行动引起一连串的反应最后导致某个结果
那么我们怎么才能在观看奇葩说辩论的时候 还能始终保持自己的理性,破解之道也很简单:
1、将辩题抄写下来,放在你随时能看到的地方
2、留意任何重新定义的概念
3、不要去仅仅停留在同意价值观的层面,而是去思考,这个辩题从这个角度上升到某个价值观是否合适或者合理
4、不要因为有共鸣而同意或拒绝某个观点,特别留意 类比对象的可比性
5、注意简单的因果归因,尝试思考多维归因
特别提醒一下各位观众,看奇葩说,你手中的那个辩题就像风筝的线,你在被他们思绪带走的同时,不要忽视这根线,如果能时刻握紧这根线,很容易在奇葩说中保持相对独立的具有批判性思维的观众。
最后,拿着我的提议,试一试下期的奇葩说,验证一下你是不是不像之前那样随风摇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