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写小说卡文了,原因并不是没有灵感,而是突然发现自己不知道改如何去把我脑中构思的情节完美的展现出来。我想起了玉玲老师推荐的《小说课:折磨读者的秘密》这本书。今天做个PR吧,我对自己说。
谁知一看起来就欲罢不能,快看完的时候才想起来今天还有任务要完成。书中讲了一句话说中了我的心声:很多人的小说都是“两个面容模糊的人在一个空旷的地方讲话”。作者提示了这句话中的三个关键字:面貌、场景和对话。
现在想想我写的小说,面貌,有!场景,有!对话,有!但是我意识到一个问题,这篇小说是我构思出来的,这些构思在我脑海中翻来覆去了很多遍,已经形成了一个我想象中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面貌、场景和对话都很清晰。只是我可能并没有完全的把这个世界描述出来。
先说面貌,在小说中,面貌是指人的长相和内在性格,性格要比长相更加重要。我的小说写到了第十一章,总共出现了5个人物,顾长东,小雪,夏小天,潇洒面西风和天蓝彩虹。其中顾长东是男一号,潇洒是男二号。在我的人物设定中,顾长东是一个善良、忠诚、守信用、不拘小节的形象,而潇洒是一个滑头、聪明、交游广阔且讲义气的形象。我是怎么处理人物形象描写的呢?主要是对话,再加上一定的对人物语气和行为的叙述。人物形象还算饱满,但是和其他小说比起来,塑造的人物太少,让整个故事显得比较逼仄。
至于场景,不能说完全没有,但是在已经写出的故事中,能够让我这个作者有印象的场景只有2个,剩余的大部分故事都是发生在“空旷的地方”。并且昨天卡文也是因为在道观中无法将那种阴森、凄凉的感觉带出来,只能干巴巴的用一句“在大殿中”含糊过去。联想到书中说的应该做到“情景交融”,或许我可以用寒风中的雨水,昏暗的大殿,破败的四壁,供桌上淋湿的塑像等构建一个场景。
相比面貌和场景,我对于自己写的小说中的对话还是比较满意的。《小说家》这本书中说对话不仅仅是“日常对话”,“推动情节发展”的工具,还可以用来替代小说中的描写、叙述、议论和说明。可能是我看的小说比较多吧,我自认为我写的这十一章中,对话描写还是比较成功的,一方面塑造出了一部分的人物形象,另一方面也做到了书中说的代替了部分叙述和说明。
我现在对于“先输入,再输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仅凭着一腔热血和满脑子的灵感是写不出好小说的。写小说不仅仅要有好的场景、对话和面貌,还需要有对叙述时间的安排,对人物内心景观的深度挖掘,矛盾的抉择,华丽的障眼法等等技巧等着我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