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宋室内乱
作为郑庄公的死对头的宋国,这回发生内乱了。
宋国的大司马孔父嘉,这个人的后代更出名。就是至圣先师孔老夫子。当然他现在没有想到自己有这么牛的后代。孔父嘉,官职大司马,位高权重,本来就很危险。他妻子又非常漂亮。漂亮到什么地步?太宰华父督看到他妻子,眼睛都直了,孔父嘉妻走到哪里,他眼睛就盯到哪里。
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接着是辗转反侧啊。但他不是君子,他就想夺过来。怎么办呢?有了。
他就跟大家说:“宋殇公即位一来,连年战争,民不聊生,为什么啊。都是孔父嘉搞的鬼,我愿意奉天讨不义,杀了孔父嘉,为民报仇”
这说的倒是比唱得好,一忽悠,老百姓管那种事,反正有个出气筒就行了。华父督就杀死孔父嘉,把他的妻子夺了回来。
宋殇公大怒,孔父嘉是寡人的股肱之臣,你竟然杀死他。华父督一看,先下手为强,就杀死宋殇公,弑君夺位。并且迎立原来宋穆公的儿子公子冯即位,这就是庄公。
孔父嘉原来是宋国人,他的儿子木金父为此逃难到鲁国,接着在鲁国繁衍生息。最后孔子成为鲁国的圣人。时也,命也。
接着
召庄公于郑而立之,以亲郑,以郜大鼎赂公,齐陈郑皆有赂,故遂相宋。
最后鲁桓公、齐僖公、陈桓公、郑庄公,会见,最后承认宋庄公的政权合法性。可以讲宋庄公即位,对郑庄公而言,是个莫大的机会。因为当年宋穆公把公子冯托给郑庄公抚养,这十年的恩情,可不能忘吧。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戊申,纳于大庙,非礼也,
鲁桓公把郜国的大鼎,放在大庙之中。这个郜国只是一个小国,就被几个大国瓜分了。鼎是当时政权的象征,都被鲁国拿走,相当于说这个政权就归属鲁国了。
臧哀伯谏曰,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犹惧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孙,是以清庙茅屋,大路越席,大羹不致,粢食不凿,昭其俭也,衮,冕,黻,珽,带,裳,幅,舄,衡,紞,紘,綖,昭其度也,藻率,鞞,鞛,鞶,厉,游,缨,昭其数也,火,龙,黼,黻,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钖,鸾,和,铃,昭其声也,三辰旗旗,昭其明也,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今灭德立违,而置其赂器于大庙,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诛焉。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郜鼎在庙,章孰甚焉,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义士犹或非之,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其若之何,公不听,周内史闻之曰,臧孙达其有后于鲁乎,君违,不忘谏之以德。
臧哀伯就劝谏鲁桓公说:“国君不仅仅是政治代表,还是道德的楷模。作为国君应该发扬真善美,抵制假恶丑。现在你怎么能够把通过受贿、邪恶的大鼎发在大庙里。这给百官什么信号啊。如果百官都宣扬丑恶,国家就亡国了。”,鲁桓公不听。其实今年鲁桓公才几岁,还没有超过20岁。
12、繻葛之战
公元前707年,最后庄公彻底不理周王了,周桓王就率领陈、蔡、虢、卫四国攻打郑国。周桓王自鸣得意,你看四个国君陪我来讨伐郑国,但是他就没想过,这四个国家属于看热闹的,出工不出力。因为周王要诸侯国出兵,诸侯必须出兵。这就是繻(rú)葛之战。这场战基本宣告了春秋争霸的来临。前面还可以用周王大度不跟郑庄公一般见识,这场仗可不一样,他把周王衰弱清清楚楚告诉天下。
周桓王自领中军,右军由虢公率领,左军由周公率领。左军有陈。右军有蔡卫两国。郑庄公、祭仲、高渠弥来迎击。战前,郑国判断,陈国正在发生内乱,先攻击左军。左军涣散,接着攻击右军。两边侧翼很好攻击,这样一来集中兵力攻打天子率领的中军。接着配合战车和步兵,此战必赢。
果然如此,周天子大败。祝聸射中王臂。这样一来周天子神话彻底破灭。
祝聸就希望继续攻打,郑庄公一看不要把事情做的太过火,现在还没有到跟天子彻底撕破脸的程度。
于是说:“侵犯尊长都要受到惩处,把天子射伤了,这个罪过难以弥补。“
于是晚上去问疾,问问天子”你身体好吗?“
天子心里话:”这能好了吗?“
但是周桓王也没法说什么,败军之将何以言勇。
但是周王的权威彻底丧失。
但是郑庄公有没有怕的呢?有,据《左传》记载
蔡侯,郑伯,会于邓,始惧楚也。
楚国此时在南方,给中原诸侯国,造成了威胁。
13、齐鲁之好
秋,公子翬如齐逆女,修先君之好,故曰公子,齐侯送姜氏,非礼也,凡公女嫁于敌国,姊妹则上卿送之,以礼于先君,公子则下卿送之,于大国,虽公子,亦上卿送之,于天子,则诸卿皆行,公不自送,于小国,则上大夫送之。(《左传》)
这一年,也就是公元前709年,鲁桓公得到了一个妻子,这个妻子太有名了,绝世美女,叫文姜。以后还要好好说说她。文姜是齐僖公的女儿,嫁给了鲁桓公。
其实原来齐国没打算给鲁国,而是给郑国。给郑国公子忽,结果公子忽不要。他说
公之未昏于齐也,齐侯欲以文姜妻郑大子,忽大子忽辞,人问其故,大子曰,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诗云,自求多福,在我而已,大国何为。
文姜还没有嫁给鲁桓公,齐僖公本来想笼络郑庄公,就希望把女儿文姜嫁给公子忽,但是公子忽不要,为什么呢?
他说齐国是大国,郑国是小国。我不管奢求文姜。
14、抗戎援齐
公元前706年,戎人大举南下,攻打齐国。齐僖公一看,郑国是老大,而且有过一次作战经验,就派了去请求郑国出兵。郑庄公派遣自己儿子公子忽救援齐国,大败戎人。把所抓到的戎人的将帅和甲首(戎人的头颅)都献给齐僖公。各个诸侯国都派人来帮助齐国。齐国人赠送牲畜给诸侯派来的人,让鲁国人按照次序先后赠送。
我们想按理说,多劳多得,自然郑国应该在最前面。齐国派鲁国人去分封,是因为鲁国善于搞这一套礼仪,当年鲁隐公摆平了滕侯和薛侯的事情,多高的政治智慧。结果鲁国人把郑国排在最后。郑国大怒,为以后郑国联合齐、卫攻打鲁国埋下了伏笔。
当时奇怪的是,既然发生在齐国境内,你齐僖公多少给个说法吧。没有好像故意要招惹鲁国,郑国联合齐国,你也没有反对。
这回齐僖公一看公子忽这么厉害,又动了收女婿的想法了。反正寡人女儿多,文姜是嫁出去,要不再给你一个。公子忽连连摇头,不要。
为什么呢?这回他的回答是,如果要的话,世人怎么议论说明我来帮助齐国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公子忽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的推辞,不仅仅因为政治婚姻,没有爱情的原因吧。当年公子忽娶了陈国的女儿,结果没有祭祀,就跟陈国这位女儿上床了。
北戎伐齐,齐使乞师于郑,郑大子忽帅师救齐,六月,大败戎师,获其二帅,大良,少良,甲首三百,以献于齐,于是诸侯之大夫戍齐,齐人馈之饩,使鲁为其班,后郑,郑忽以其有功也,怒,故有郎之师,公之未昏于齐也,齐侯欲以文姜妻郑大子,忽大子忽辞,人问其故,大子曰,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诗云,自求多福,在我而已,大国何为,君子曰,善自为谋,及其败戎师也,齐侯又请妻之,固辞,人问其故,大子曰,无事于齐,吾犹不敢,今以君命,奔齐之急,而受室以归,是以师昏也,民其谓我何,遂辞诸郑伯。(《左传》)
15、最后时光
这是郑庄公快要迈入死亡的最后几年了。
公元前705年,当年周王把本不属于他的十二座城池送给了郑庄公,郑庄公名义上占有,实际上没有。于是这回郑庄公希望确实要这些地了,就对其用兵。
盟邑、向邑就向郑国求和,不久又背叛郑国。郑庄公联合齐国、卫国攻打此二邑。
夏盟,向,求成于郑,既而背之。
秋,郑人,齐人,卫人,伐盟,向,王迁盟向之民于郏。
公元前702年,为了报复当年公子忽排座位一事,郑庄公要来攻打鲁国。
冬,齐卫郑来战于郎,我有辞也
冬天,齐国、卫国和郑国浩浩荡荡杀向鲁国的郎邑,鲁国人说我们是占理的。鲁国难道不知道,什么是真理,就在刀剑的辐射范围之内的道理吗?
初,北戎病齐,诸侯救之,郑公子忽有功焉,齐人饩诸侯,使鲁次之,鲁以周班后郑,郑人怒
解释一下原因,为什么鲁国是占理的。就是因为公子忽的位子排的不好而已,这点小事,你至于打我们吗?
请师于齐,齐人以卫师助之,故不称侵伐,先书齐,卫王爵也。
郑庄公请求齐国出兵,齐国很干脆,同意。奇怪吧,原来公子忽那档子事,发生在齐国,你也不好好当个和事老,摆明了跟鲁国过不去。
齐国不仅自己去,还叫卫国来。其实卫国在郑庄公一生中,跟他作对很多次。卫国公子州吁那档子事情,影响了郑庄公一生。但是这回郑庄公的老大地位基本确立,还想跟他作对,就像萤火虫遇见太阳一样,一定会被消灭的。
故不称侵伐,先书齐,卫王爵也。
鲁国不服气,当年是没把你排在前面,但是我是按照《周礼》行事,有什么错啊。当然没错,但是当年跟郑国交换土地的时候符合周礼吗?跟郑庄公一起打这、打那符合周礼吗?
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701年,
十有一年,春,正月,齐人,卫人,郑人,盟于恶曹。
三国会盟。
这一年,也是郑庄公最后的终点。
夏,五月,癸未,郑伯寤生卒。
秋,七月,葬郑庄公。
郑庄公走完了他不平凡的一生,他带领小小的郑国,发展壮大,成为春秋小霸。无论是内政还是外交,都有理、有度、有力、有节。
但是郑庄公一死,郑国接下来怎么发展。接下来哪位霸主登上历史舞台。我们以后再读。
【大事年表】
公元前770年 平王迁都
公元前722年 鲁隐公即位,郑伯克段于鄢
公元前713年 郑庄公带着鲁隐公、齐僖公两个小弟,盛极一时
公元前712年 鲁隐公被弑
公元前707年 周郑繻葛之战
公元前701年 郑庄公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