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达喀什。大街上,都是戴着花帽的男人和围着纱巾的女人,讲着我完全听不懂的维吾尔语。异域风情让我感觉到空间转移,仿佛乘坐时光机,穿越到了一个陌生的时空里。
维吾尔族的妇女们,都带着头巾,就连环卫工人也是如此。
一位富态的老妇人,身着民族服装,顶着褐色的头巾,挎着褐色的包,穿着白色鞋子的双脚迈着轻盈的脚步,如风一般飞快地行走在路上。
小巷子里,身材显得有点臃肿的老奶奶,穿的是黑灰色为主的花布服装,披着洁白的头巾,戴着紫色的维吾尔族小帽子,双手叉腰,散发出贵族气场。
我想起朋友说的那句话:“不到喀什,不算到新疆。”
喀什有几个青年旅舍,刚刚开始营业的骆驼国际青年旅舍位于老城区的阿热亚路和高台民居之间,住在这里去两边参观都很方便。
骆驼青旅就在公路边上,是一栋非常显眼的维族建筑风格的三层楼。走进大厅,老板和义工热情地招呼我们,几只猫在沙发上慵懒地睡着。
老板是汉族人,两位义工也刚到喀什没几天,那位比我大点的女生已经旅行200多天,打算在这里做一个月义工。他们说,M是在这里入住的第九位客人,我刚好是第十位。
老板推荐我们去对面的吐曼路茄子拉面馆吃午餐。点了茄子面和羊肉包子。包子是纯羊肉馅的,却没有一点膻味,一口咬下去,冒出来的油顺着嘴角流到下巴上。
这个季节的喀什,要等到晚上10点多钟才会天黑。在青旅斜对面的烤肉店吃晚餐:茄子面、油馕、馕坑肉,我们都变成了大胃王。
青旅老板的一位维吾尔族朋友是画家,他打算给来店里入住的前20位客人画像,并且会装裱起来挂在大厅的墙上。
画家有着极其敏锐的观察力,不到一分钟的时间里,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素描。发型和脸部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对细节更是把握得游刃有余,就连我的鞋带和衣服上的褶都显得出神入化。
他把我们刚才吃羊肉串的情景,很幽默地呈现出来。M两手举着几串馕坑肉飞奔,她身后卖烤肉的老板惊讶得帽子飞到空中;我站在一旁,双手插兜,故作镇定,头顶有一只乌鸦“嘎嘎”飞过。
早上10点钟,喀什的天空微微亮起,我爬到楼顶。天气不好,没有看到日出,但可以俯瞰旁边的高台民居。
高台民居,建在高40多米,长800多米的黄土高崖上,已经有600年的历史,维吾尔族人世代聚居。房屋大多是土房,也有少数的新建砖房,家族里的人增多一代,就在原来的楼房上加盖一层,形成了房连房、楼连楼层层叠叠的建筑特色。这些建筑具有极大的随意性,里面的道路四通八达,纵横交错,有50多条小巷,像迷宫一样,很容易迷路。
从楼顶回到客厅,一股浓郁的香味飘了进来,来源是青旅门口的早餐摊位。青旅老板请我们品尝散发着浓郁香味的“羊下巴汤”,旁边是卖馕的摊位,正宗的馕,可以泡在羊下巴汤里,待充分吸收些油盐味之后再吃。
青旅老板自豪地向我们讲述着他的感受:
“在喀什,你不用担心自己会挨饿,这里吃饭很便宜。一碗羊下巴2块钱,吃不饱可以继续加;再来一个小囊饼,只要1块钱。”
青旅对面是喀什老城游览区,具有浓厚的维吾尔族特色。
传说,在疏勒国时,一次大洪水,几乎将喀什城区淹没,或许因洪水的冲击,地面出现了一条裂缝,洪水沿着裂缝流走,保存了喀什老城,这条裂缝就是现在的“阿热亚路”。
刚走进阿热亚路就会看到一个摆满了各种花盆的店铺,这是花盆巴扎,大眼睛的小男孩坐在花盆旁边,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在维吾尔语中,“巴扎”的意思是“市场”,花盆巴扎就是专门卖花盆的市场。
继续向前,看到一个坎土曼巴扎。坎土曼,是维吾尔族的主要农具之一,用铁制成,与锄头类似。
制作馕的店铺吸引了我,第一次看到馕的制作过程。维吾尔族小伙跪坐在烧制馕的炉子边,熟练地接过面团,在手上飞快地旋转,一眨眼,面团就变成了薄饼。把薄饼放在案板上,扣上特色印花,撒一些芝麻,再放进炉子里面烘烤。
在去往喀什大巴扎的路上,留着长胡子的大爷摆开了地摊。在他的的摊位上,我买了几个无花果,超乎想象的甜。
喀什大巴扎,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这是石榴成熟的季节,硕大的石榴,红得发紫;一位穿着校服的男孩,应该是在帮家长看守摊位。
饿了的时候,刚好逛到卖食品的街区。买了两个刚刚出炉的烤包子,纯羊肉馅的,又脆又薄的包子皮上,撒了很多芝麻。
一直以为,香妃是《还珠格格》里面虚构出来的人物,今天才知道,真的有香妃。香妃墓在喀什的郊区,坐20路公交车直达。公交车上,除了我,都是维吾尔族的妇女和儿童。她们叽叽喳喳的用维语聊着天,非常热闹。我听不懂,却可以看到他们每个人脸上的笑容。
“不到喀什不算到新疆”的下一句是“不到高台不算到喀什”。
走进高台民居,感受迷宫般错综复杂的小巷子,孩子们无忧无虑地玩耍着。高台民居大部分是土房,有的甚至已经坍塌。黄土高崖的边缘,断墙上还保留着壁画。真为这里的居民捏一把汗,总感觉所有的楼房都摇摇欲坠。
深巷中,有家土陶手工作坊,《东方卫视》摄制组曾经在这里录制节目。这是一个有着400多年历史的古老土陶作坊,经历了六代的传承:
第一代,苏皮阿訇;
第二代,祖农阿訇;
第三代,提依甫阿訇;
第四代,阿西木阿訇;
第五代,祖农阿西木阿訇;
第六代,吐尔逊卡日。
由于土陶的收益微薄,制作土陶的人越来越少,面临失传的危险。
走在宽宽的马路上,一边是喀什老城区,高台民居倒影在清澈的河水中;一边是新城区,高楼大厦倒映在湖水中;前方,还有一座高大的摩天轮。
老城区与新城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公路就像时间的分割线,历史与现代各居一侧。
到邮局寄明信片,竟然是十几年前发行的,邮资6角,还得再贴上2角的邮票。
艾提尕尔清真寺,始建于1442年,是新疆最大的清真寺。因为去的比较晚,没能进入参观。
回到青旅,两个维族小孩背上我们的背包,俨然成了小背包客。
不到喀什不算到新疆。喀什,我来过了。
不到高台不算到喀什。高台,我也去过了。
匆匆一瞥,终究是得离开的。
日落染红了半边天,我想起来李叔同写的歌词《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斛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韶光逝,留无际,今日却分袂。骊歌一曲送别离,相顾却依依。聚虽好,别虽悲,世事堪玩味,来日后会相予期,去去莫迟疑。
再见,喀什;再见,新疆。下次再见。
你好!我是喜欢旅行的飞鸟。
用文字和图片带你看一看世界的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