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浅的傲慢,要被人笑的……大家写作不要太老实……
这个小老头,太狡黠了。我这个小朋友,太粗心了。
先生的作品看了一大半,读懂的也只有一小部分,但竟然从没仔细研究过先生的经历,以至于稀里糊涂来了乌镇,才发现这里有一座先生的美术馆。其实还是我读的不够仔细,曾经在作品里,依稀记得读到过先生儿时的描述,而现在唯一记得的,就是他去杭州和上海上学的事情了。时间匆忙,即便是意外发现美术馆,居然没想到乌镇里边还有和先生相关的地方,因人多嘈杂,竟都一一擦肩而过了。直到昨日读到这篇《塔下读书处》,才发现自己如此马虎大意。
女王大人对先生是既不知道知道了也不太感兴趣的。我请她参观先生的美术馆,她闹着要我介绍一下先生的生平。我一时语塞,竟只说出家境富裕,未经磨难,终生未娶这几个字,当时自己就觉得看了这么多先生的作品,竟然就这些评价,真该打。更何况先生哪里是未经磨难的人生,那简直是痛苦不堪的人生阶段。奈何女王大人匆匆,也未能仔细欣赏贝津铭弟子的设计和先生的手稿,就赶忙去欣赏乌镇的风景了,太匆忙了。
先生在《塔下读书处》写过一些乌镇的风光景致,但因为作品原名《忆茅盾书屋》,因此乌镇的描写都是为了引出人物来。但是这番描写虽然意不在景,却直指人心。说乌镇小的很:“镇上的人各个憧憬外省外市的繁华风光,而冷僻的古镇,虽也颇为富庶,颇能制造谣言和奇闻,毕竟百年孤寂,自生自灭。”不只这篇文章写于何时,想来先生在后来乌镇被开发后回到乌镇居住的时候,也会想起自己的这段话。乌镇如今已经是完全靠游人生活的地方,这里的一切都在为游客服务,生活不知是不是还有曾经的恬淡闲适,或者那些悠悠古镇的气息如今只在石木间一丝尚存,与人已无关。
夜里,乌镇确实是美的。只不过目及所致,只剩光影,再无人气,人气无非是觥筹交错,反倒减了光影的美。先生文章里提到的塔,似乎还在,但因太远,我们并未走到,只是远远望着,像模型,大约是被翻修过了。这么说来,文章里提到的推开后院门就是塔,确实不合理,因为那里离着,茅盾的故居着实远了一些,就与后文提到的常去沈家借书以及沈家的看护亲戚常来家里走动所不符。
先生说,茅盾写小说在当时是被瞧不起的,人们也不懂沈家雁冰为何常望着河水发呆,但自家的老人是懂得,懂得开导雁冰写不出来的时候去身临其境感受一下,自然豁然开朗。所以说,不论外边的人怎么不懂你,到底还是家里人最懂,所以只要获得家里人支持就够了。但是获得了支持,就要坚持下去,不要学习茅盾,错过了黄金写作期,只能在老了以后匆忙写写回忆录,了此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