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里、公交内,咖啡馆、餐厅里……环顾你的周围,低头浏览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已成为不少人的习惯动作。“谁占用了用户的碎片化时间,谁就更容易获得成功。”方寸屏幕之上,是最新鲜的一手资讯、最生动的新闻表达,背后则布满了媒体向融合进军的改变与创新。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报纸还在,广告没了。”网友的调侃,道出了当下不少传统媒体的生存现状。是及时转身求发展,还是按兵不动等扶持?一年来,以互联网思维为出发点,传统媒体主动拥抱新兴媒体,积极推动各方面的深度融合,搭上了开往春天的列车。
同样的新闻原材料,单一、死板的表达方式,只会让报道像落叶一般,静静地随风飘逝;放下固有框架,调整报道姿态,确立受众意识,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这是许多媒体人在探索进程中的共同感受。涵养和培育更多忠诚用户,需要多一些“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进”的主动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说,从全媒体新闻平台的“中央厨房”,到新闻客户端高度重视读者互动、开发新闻跟踪功能,种种融合实践,对于如何精准把握读者需求,均做出了有益探索。
内容给支点,技术来撬动。从国际上看,英国广播公司从网站成立之日起,运营主管人员就花大量精力,提高员工对互联网在媒体地位方面的认识,不断强调内容与技术的沟通;美国《纽约时报》以一支上百人的技术团队,改变着一份报纸制作新闻的方式和流程,并且还在尝试新的融合办法。大数据挖掘、多感官体验……新闻呈现形态更迭的背后,正是新闻报道理念与专业主义精神的与时俱进。“我们要看未来的读者所在,我们得往读者去的那个地方去。”以内容创新与技术创新为双核驱动,传统媒体必将在新的传播变革中,展现出更强大的生命力与影响力。
就媒体融合来说,其实我们和许多发达国家一样,处于长身体的“青春期”,各自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都在不断探索“互联网+”时代的新闻传播规律。拉开差距的关键,就在于能否实现优势互补、共生共荣。除了技术、产品、市场、传播平台等基本“伙食”条件的改善,如果能在体制创新、组织融合和流程再造等深层结构上提供更多治理“营养”,提振的或许是整个媒体队伍的精气神;由此而来的新闻产品,相信也会得到更多用户的关注和喜爱。
“只有当潮水退去的时候,才知道是谁在裸泳。”国际舆论之争,一定程度上是媒体传播实力之争;比拼话语权,重点看的是引导舆论的能力。不驻足观望,不畏葸不前,尽快补齐短板,才能早日后来居上。这不仅是媒体赢得公信力的现实需要,亦是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必然选择。
抢占碎片化时间
最后编辑于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