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默剧其实第一个想到的是卓别林,不过这个德国默剧有些不同,不同于他的人物都戴上了面具,戴上不同的面具他就饰演不同的人。
有时候我会故意去看些不一样的表演,仿佛这样能增加一点生命元素——有些人用这种方式在这个地方表达自己。
相对于理性事实的表达,我更喜欢艺术的表达,那些画,舞,音,全是“虚”的,说的都是象征的东西。
苹果雪梨西瓜是水果,但“水果”本身却是不存在的,水果是个没有实体的但“有所指”的东西。我觉得艺术的层面大概在这个地方。所以要明白“艺术”,你首先得见过一些“苹果”“雪梨”“西瓜”,否则你就不明白“水果”究竟是指什么。
我觉得这是人们经常说“看不懂”的原因。因为经验和知识不足够,也就是看过的水果太少就很难理解水果是什么。但艺术有个亲民的地方,就是它能直接地将东西“画”出来。你没见过西瓜,我可以画给你,你没听过这个故事我可以告诉你。
但就像刚认识西瓜苹果的人难以理解“水果”的含义一样,经验和知识不足的人也难以理解“艺术”的含义。
比如之前朋友和我一起看了一出稻禾的舞蹈。我就处于这种认识新事物的阶段,我看见他们模仿农民春种秋收,可是我不会发出“是这种感觉,太感人了,我仿佛能回到那时,能闻见泥土的味道,我们那时就是这样的。”
因为我没有“稻禾”的经验,我不太清楚稻禾的香气,不曾有秋收时看见一片金黄的喜悦,没有粮食毁于一场暴雨时就像死了孩子的悲痛——因为缺少知道这一切,我错失了一次体验“那个世界”的机会。
知道什么是“西瓜”和知道什么是“水果”那种喜悦从质量上说,就是不一样的。
所以在看戏的时候,我真希望自己知道得更多。就像之前看的女巫剧,多么幸运我看过她的其中一部分“原著”,它的故事建立在童话绿野仙踪上的。女巫作者很大胆地用意想不到的方式“完善”那个童话,将里面指路人仙女变成一个圣母婊玛丽苏,用另一种逻辑再创作了这个童话。
纯粹是为了物超所值,不想浪费了艺术家的成果,我想以后我会了解更多故事再去看剧也说不定。感觉这样肯定有更多收获,明明是一个可以了解“水果”的地方,我却喜欢了解到“西瓜”真是太不划算了。
以前我可不会这么想,那时我高估了艺术的亲民性,尤其是舞蹈、默剧,歌剧,这类缺少台词的东西。
也有可能是现在的我比以前的我更加贪心的缘故。
不知道这个爱好会带我到哪里地方去呢?想想都有点小期待。
这个德国的弗洛兹的默剧团在默剧届应该很出名吧,他是戴面具表演的,有意思的是,他在台前表演台后。我刚坐下的时候以为他的舞台没搭好,还在用锤子敲敲打打的。原来他表演场所的就是“后台”。整场默剧角色很多,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但演员只有三人。
虽然我还处于认识西瓜的阶段,但也忍不住称赞这个西瓜好有趣。
打心底想感谢他们,让我有机会看到了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