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认知
原理层 → 认知层 → 应用层
很多人着眼于「应用」,痴迷于各种具体的技巧、方法、解决方案……但更多的时候,更重要的是这些方法背后的「认知」,亦即它们的共性:
为什么别人能提出这些方法和技巧?他和你看待事物的目光,有哪些不一样?
这就是「认知层」的内容,也是我们更应该去重视的。
否则,你很有可能就只是在储存和复述,并没有真正「学」到东西。
能够被自己真正记住、吸收的东西,一定不会是别人帮你准备好、端到你面前的东西,而是需要自己动手加工的 —— 这也就是「Learning by doing」的理念。
当你见到一个现象,一个方法,一个技巧,一个结论或断言时,不要止步于记录和储存,而是要去思考:
它背后有什么共通的模式?
它的核心和本质是什么?
我可以从中提炼什么东西出来?
这是最入门的思考技法,也是能够帮助你不断拓展思维边界、扩充自身能力的方式。
二、接纳
我们所处的环境,整个社会期待是不正常的 —— 它被各种舆论和「群众的喧哗」调高了:高薪,投机,暴富,财务自由,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只有与众不同、耸人听闻的东西,才会被推到我们面前。
光鲜背后可能是百万分之一的幸存者效应,也可能是整个社会共同营造出来麻痹自我的幻境。社会期待就像信贷,一层层垒得越来越高,不断地突破着我们的阈值,与现实越来越脱节。
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们处于一个平稳增长的时代,一切都在可预知的范围内。而不远的未来,技术突破和信息全球化将带来新的商业模式,进而带来全新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会击破我们已经稳固建立的认知。
所以,更好的方式,是调适自己的期望:我们要把握的,也许不再是稳定和可控,而是对于变化的理解、接受和响应。
正视自己的缺点,正视自己的欲望,正视自己的情绪,正视自己的彷徨无措……并没有哪个人拿着枪,逼着你一定要往前跑,选择某一种生活方式。
三、觉察
什么是元认知?它其实就是一种觉察能力:对于思考的思考,对于认知的认知。
举个例子:遇到一个问题,去思考如何解决它 —— 这是一个认知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你运用了什么方式,如何组织你的思维,如何构建框架,去处理和加工信息、素材、情景……这些,就是对于「认知」的「认知」。
这个世界,有太多东西企图让你停止思考,在它们为你构建的乐园中,安安稳稳地活着,什么都不要想、不要问,让你变成流量、数据、钱包。
它们用大量的多巴胺来喂饱你,让你成为这个「高度设计」世界的一个齿轮。
比如什么呢?娱乐,信息爆炸,职场压榨,消费主义,文化形态,社会舆论……
它们都在不知不觉之中,对你进行「规训」,告诉你:你是谁,你如何被我们定义,你的使命是什么,你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它们为你构造出了一面围墙,让你乐不思蜀,而你一直以为这就是世界。
四、渐变
人的改变,习惯的养成,心智模型的建立……永远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能够把握的是什么呢?抓住一切机会,让自己去做一些以往不会做的事情,一步步迈出舒适区。
哪怕这件事情可以非常小,小到只是一个细微的习惯,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