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商丘行已经过去好多天了。一时间没空写也不知道接下来如何写。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非常感谢朋友的邀请和款待。
经过几天的沉淀,我终于把日记补写完毕。自然而然地,我也明白了我要写什么。
在商丘城市的游玩之后,我们去往朋友在老家的农业基地。由于农业基地在农村,同时我也生于农村对农村农民有着血脉相连的感情,我想围绕着农业农民农村来写。为了不显得沉重,我也插入点其它的吧。
在通往虞城田庙乡的途中,可以断断续续见到住宅和农田。农田中种植着芝麻和玉米,这在河南再正常不过了。可是住宅却不太正常,全是清一色的南方建筑特色:高墙体,白色,屋顶是黑色的小瓦,两边有飞檐。我记得我在苏州见过这种普遍的建筑。听朋友介绍,这是政府规划的,还给补贴,让百姓们改建的。我想这实在有些不合了。回到建筑,各地都有不同。北方墙体厚,多平房。南方多高墙,屋顶陡峭。西南还有木屋,陕西还有窑洞。。。。。。大概这些都是由于地理和气候有别罢了。现在当地政府反过来这样做到底为何呢?个人认为,本末倒置了。但真相我还得继续探讨。
第一想要呈现一下农村农业的落后和农民的辛苦以及农村急需发展的状况。第二想表示新乡贤的良好示范效应和带动效应,以及政府的作用。
农村农业的落后在改革开放后日益明显。19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得农民生产能够自主,大大提高了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积极性。这样,农业产量随之提高。随后改革开放的春风,使得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发展,与此同时,农村的劳动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许多农民外出到大城市打工,这就形成了中国最初的农工潮。农村许多家庭因为有人外出打工得以补贴家用,生活变得好一点。(在那个刚刚能够吃饱穿暖的时代,农民有了打工的可能,这打工的机会就是生计。)这种由农村流向城市的状况,背后也显示出了农村的落后。
我们知道:在三大产业中,第一产业是基础,但是更具发展潜力的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苏联以第二产业重工业为主而忽视了轻工业和农业,使得发展畸形,农民生活水平低。我国历来重视三农建设,但是我并未体会到具体的方面,我只知道农村更好了,农民的生活也好了,农业生产也更不费力了。农业税废除,各种补贴,农村土地三权分置。但是,和城市相比,农村和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大。如果前边提到的农民人口外流到城市务工,可以体现出农村相对落后;那么当下的农村中青壮年劳动力几乎绝大部分都会外出到城市务工,这样可以看出城市的机会越来越多,那么那种相对差距也越来越大。
到达农村(由于在外求学我已经三年未回到老家,七年没有在老家常了),我对三农的关注从心底变为现实。和我从与奶奶的通话中所了解到的一样,农村的年轻劳动力已经不多了。可以看出,街道上开三轮老年车的和在地里劳动的人都是老年人。他们有着黑红的皮肤,这很正常,但是不正常的是他们已经年老却还要劳作,他们已经年老不能安享晚年却还要承担起带孙子辈的重任,他们已经年老却还要被迫学会开车。上述这些,我很钦佩他们,同时我也感到同情。关于农业,我知道的是农业不挣钱。以前是农业靠天吃饭,现在老天的事儿解决了,得看市场这只手。反正政府的手是一直拉一把的。我这次见到的是农民们把路边斜坡的地也用上了,种上玉米。另外,就是田庙乡的经济作物。经济作物有桃梨,甘甜可口。大片的桃林梨海相信在开花的季节在果子成熟的季节会很美,美得农民们也会有笑颜。我所知道也不得不提的是,农村留守儿童的增多以及农村青年一代辍学人数增多会成为社会的悲哀。前者是父母关爱的缺少隔代教育的错误,后者是教育的悲哀,人才的悲哀。
令我惊讶的是在田庙乡收获了一处历史遗迹:木兰望月楼。没错正是花木兰。花木兰是今安徽亳州市谯城区人,两地距离很近。这样也就很合理了。起初我对这一收获还心有疑惑,后来我在网上输入木兰望月楼,前几条出现的都是18年虞城县田庙乡新建木兰望月楼落成的消息。
话归正传,接下来该谈谈我在现象中新发现的规律了。我相信其中有规律,也值得去把握规律。商丘市有一个乳业集团,名为科迪。在虞城地区随处可见其广告,当然其奶牛场和办公大楼就在那里。我朋友的父亲以前在科迪集团打工,经过多年努力,挣了钱也承包了科迪乳业的全国供销商。同时做起了这方面的生意。后来,在家乡干起了农业。主要做反季节蔬菜、香菇,产新品种玉米。这样我朋友的父亲也算是成就了一方,为家乡做了贡献。带动了农村发展,为农村提供了工作岗位。我听过一个词是称谓这种企业家和企业精神的:“新乡贤”。我明白了,随后在我朋友父亲所办企业的带动下肯定会有更多的本地人努力致富成为新的企业家,成为新的乡贤。这样不断地影响下去,农村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和企业。
我一直在寻求农村致富之路,现在看来我找到了。这是一种复杂的情感,这是一种家乡情怀。
但是,在农村做农业是很难的。农业也需要技术也需要机械也需要人才也需要政策也需要信息.....的支持。因此,我希望政府这只手可以拉一把而不是推一把或者捞一把。当然,政府的拉也要符合市场规律。
两件大事终于从我的心底写出来了。就好像酒酿了很久,喝起来令人陶醉。